不同地形的行走技術和平時走路的技巧完全不一樣,行進的過程中姿態也是有技巧的:

(1)平地。行進時背部肩沉背挺,用腹部深呼吸,全腳掌觸地,從腳跟到腳尖位移。

(2)上坡。特別是坡度較大時可以把腳撇開一些,也就是外八字方式,全腳掌著地但重心應在腳掌前部,身體稍向前傾。如果大於45度的坡,還要借助雙手攀援路邊可以利用的支點(如灌木、岩石等)或借助登山杖,坡度大時應當走“之”字形。呼吸與步行的配合是重要的徒步技術,尤其是在背重物上坡時。在上坡起步時,一定要放慢腳步,接著要遵循吸一口氣踏一步,接著吐一口氣,再踏出一步的法則上攀;倘若依此規則上攀陡坡數步,即感覺喘不過氣來,則應將步伐縮短,然後繼續遵照上述的呼吸步伐;如果一開始行走陡坡2、3個小時都不必休息和喘息,就代表你已掌握調氣步法了。當然在爬更陡的坡,背更重的背包時,則需以一吸一吐才往上移動一小步的方式前進;另外提醒你,吸氣時需用力的深吸,如此不但供氣可以增加,調氣也能做得更好,高山症發生的機率也會降低。

(3)下坡。注意重心稍低一些,身體稍微下垂,適當向後仰一點避免向前栽倒。

(4)上下碎石坡。上下不太陡的碎石坡,需將鞋底完全接觸碎石坡斜麵,如此才能利用最大摩擦力,容易而省力地行走於碎石坡之上;若因害怕跌倒而采用橫行步伐或用腳尖用力溝,反而很費力;若遇較陡的碎石坡時,可借助大小腿之力,將鞋平推人碎石坡,或推出一塊踏足平台才上移;下坡則可利用腳跟下踩的力量,讓碎石坡出現一踏足點後,才繼續下移步伐。另外也可利用山徑上的石塊來走上坡或下坡,讓自己如行於平坦地麵般舒適,這也是另一項實用的步伐技術;但在利用石塊時,要踩在重心的位置,不然很容易造成腳踝扭傷。

(5)山脊行走。山脊地勢較平,利於行走;視野開闊,不易迷路。

(6)橫切行走。屬於過渡性的通過方式,存在一定的危險性,謹慎采用。

(7)過棧道。峽穀邊的窄路,一邊是河穀,一邊是峽壁,道路僅能一次通過一人,通過時,身體重心要放低,要貼近峽壁一麵行走,要細心,大膽。

(8)休息步。這步伐是每上一步時,後邊的腳一定要打直,隻有將大小腿打直,體重和推力才能完全由腿來支撐,如此才可以讓大小腿肌肉得到些許的休息;反之,膝蓋從未打直,當然肌肉容易疲勞過度,甚至發生大腿抽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