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疲勞狀主要體現在人體的三大係統中,其一是神經係統的疲勞;其二是心血管係統的疲勞;其三是骨骼肌的疲勞。這些由於運動引起機體生理生化改變而導致的機體運動能力暫時降低的現象,就是所謂的運動性疲勞。

科學地判斷疲勞的出現及其程度對人體保健有很大實際意義,然而疲勞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引起疲勞的原因和部位也不盡相同,所以,疲勞的判斷主要有自我感覺、簡易客觀的指標及運動者的經驗等指標來粗略評價。

1.主觀感覺判斷

運動時的主觀感覺與活動的負荷、心功能、耗氧量、代謝產物堆積等多種因素密切相關,故而運動時的自我感覺對判斷運動性疲勞有一定的客觀性。瑞典生理學家岡奈爾·鮑格(Borg)在1973年研製了主觀感覺等級表,鮑格認為:“在運動時來自肌肉、呼吸、疼痛、心血管各方麵的刺激,都會傳到大腦,而引起大腦感覺係統的應激。”因此,健身者在運動時的自我體力感覺,也是判斷疲勞的重要標誌。

RPE的具體測試方法是:在運動現場,放一塊RPE(主觀體力感覺等級表)木板,鍛煉者在運動過程中,指出自我感覺是第幾號,以此來判斷疲勞程度。

2.客觀指標

(1)骨骼肌的指標

①肌肉力量。運動引起的肌肉疲勞最明顯的特征是肌肉力量下降,一般常以絕對肌力為依據,運動後肌肉力量明顯下降,不能及時恢複,可視為疲勞。測試時根據不同的運動形式有針對性的測試運動肌肉力量。

②肌肉硬度。肌肉疲勞時收縮機能下降,而且放鬆能力也下降,表現為肌肉疲勞時,肌肉不能充分放鬆,肌肉硬度增加。

③肌電圖。肌電圖是肌肉興奮時所產生的電位的變化,也可反映肌肉興奮收縮程度,運動過程中的肌電圖變化可確定神經係統和骨骼肌的機能狀態,通過肌電圖可反映出肌肉是否疲勞。

(2)心血管係統指標

①心率。心率是評定運動性疲勞最簡易、最直接的指標,一般常用基礎心率、運動中心率和恢複心率對疲勞進行判斷。

A、基礎心率。反映機體最基本的機能狀況,機能正常時基礎心率相對穩定,如果大運動負荷訓練的基礎心率較平時增加l 0次/分以上,則認為有疲勞現象,如連續幾天持續增加則表明疲勞累積,應調整運動負荷。

B、運動中心率。一般用運動後即刻心率來代替,按照訓練適應理論,隨著訓練水平的提高,完成同樣運動負荷時,心率有逐漸減小的趨勢,如增加則表示身體機能狀態不佳。

c、運動後心率恢複。如運動後心率恢複到以前狀態的時間延長,則可視為疲勞。

②心電圖。運動中心髒疲勞可使心電圖出現異常變化,T波下降或倒置,s~T段下移,可以此來判斷心髒疲勞。

③其他。

A、依據皮膚空間閾來診斷,即疲勞時觸覺機能下降,分辨皮膚兩點之間最小距離的能力下降。

B、閃光頻度融合,即疲勞時視覺機能下降,根據閃光融合頻率的閾值診斷疲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