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書中,談到了抗逆力的一些前提,其中一個前提是逆境,而另一個前提則是自信心,一個人如果缺乏自信,如果對於自己的能力沒有一個樂觀的認知,那麽就容易對自己形成消極的認知,在挫折和困難麵前也將會失去最基本的抵抗力。自信心成了孩子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可以說,自信心強的孩子,他們的抗逆力通常就很強。

    但是有些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麵不注重自信心的培養,或者選擇了錯誤的培養方式,比如父母看不到孩子身上的優點和進步,將注意力集中在孩子辦不到或者做錯的事情上,集中在孩子的缺點和不足上。看不到孩子身上的特長,總是覺得自家孩子不如別人家的孩子,並且以別人家孩子作為參考和追趕的標準。這樣會導致孩子失去自信,認為自己是“笨孩子”,認為自己什麽也做不好,認為自己天生就比別人更差一些,這些想法無疑會進一步降低他們的抗壓能力。

    任何一個孩子都會存在一些缺點和不足,也都會在生活中遭遇挫折和失敗,父母要做的不是攻擊這些缺陷,不是借著挫折和失敗來打擊孩子,而應該轉變思維,鼓勵孩子去正視和接受那些不足之處,讚美孩子的努力,讚美孩子的表現,讚美孩子身上的某些優點和亮點,這樣的正麵鼓勵往往可以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許多父母喜歡用成年人的思維來教育孩子,會覺得經常批評和刺激孩子,可以幫助他們從一些負麵的激勵中獲得成長,可以督促自己不斷進步,然後獲得自信,但他們恰恰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孩子的自信最早來源於父母。

    因為兒童早期的行為都是在父母的約束和引導下進行的,他們也因此常常會對父母產生信任和依賴,這種依賴從出生就開始了,在孩子能夠獨立應對各種事物之前,父母仍舊是重要的導師。至少在兒童時期,孩子並沒有太多的主見,由於大腦發育還不夠完善,對於事物的認知也不深,孩子在很多時候會將父母製訂的標準當成自己行動的標準,他們非常在意父母的想法,非常渴望獲得父母的認同,對他們而言,隻要父母說“你做得很不錯”,他們就會深信自己做得很出色。

    從這一方麵來說,孩子早期自信心的培養很大一部分取決於父母,父母的表態無疑會影響孩子的安全感。如果父母當麵讚揚了孩子的表現,那麽孩子通常會表現得非常開心和自信,做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能夠得到有效提升。這種認同感和自信對於個人的抗逆力提升有很大幫助,尤其是麵對挫折時,經常受到表揚的孩子首先會擁有更大的自信,他們並不會輕易被困難嚇倒,而是對自己能夠解決問題抱有更大的把握。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