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認真觀察,就會發現“看看別人家的孩子”幾乎成了家庭教育中最常見的教育模式,很多父母經常會有意無意地借助其他人家的孩子做對比,告訴孩子某某人如何優秀,或者某某最近又獲得了老師的讚揚,某某自己解決了多少問題。在這些父母的描述中,別人家的孩子更加聽話,別人家的孩子更加聰明,別人家的孩子更加懂事,別人家的孩子更加獨立,別人家的孩子應變能力更強。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為父母對於孩子的期望過高,為了讓孩子達到理想中的高度,他們一直給孩子施加壓力,並且希望通過對比進行刺激,促使孩子努力完善自己、提升自己。可是在對比的過程中,父母往往將自己的孩子貶得一無是處,而這無疑會打擊孩子幼小的心靈。

    在三十年前,父母更加習慣進行放養,孩子們可以獲得更多自由的成長空間,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父母越來越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同時也強化了對孩子的控製,他們所堅持的一個理念就是“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所以他們會要求孩子學習鋼琴、學習舞蹈、學習美術、學習手工、學習書法、學習外語,並且不厭其煩地給孩子增加各種補習班,目的就是打造良好的基礎,但這其實不過是虛榮心和攀比心理在作祟,父母隻是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其他人家的孩子更差而已。

    但這樣的對比會造成強迫教育,不僅傷害了孩子發展興趣愛好的積極性,也讓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影響,他們努力的動力會逐漸喪失,因為對於孩子來說,大部分的努力可能都來源於父母的激勵,他們更加在乎父母對自己的看法,並且以這些看法作為自己成長的一個衡量標準,對於自己的認知往往也來自父母的評價,評價好的話,孩子們就會從讚美和激勵中獲得進步的動力,一旦評價不好,並且在與其他孩子的對比中失去優勢,他們更容易產生沮喪和自卑的心理,他們會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會覺得自己比別人更差,這種心理無疑會影響他們的自信,會導致他們在挫折麵前失去抵抗力。

    心理學家發現,那些經常被用來和其他孩子做對比,那些經常會被父母要求以某某為榜樣的孩子,他們的心理成熟度比同齡孩子低一些,自信心和創造力也要差很多,遇到問題的時候,他們往往缺乏主見,也沒有出色的應變能力,更多時候選擇被動承受,而他們的耐力要比其他孩子差。

    攀比心理是家庭教育的一個大忌,對於孩子的心理成長非常不利,很可能會讓孩子變得更加敏感、脆弱,因此父母需要改變自己的教育模式,依據孩子的實際情況提出合理的要求。比如父母要求孩子像同事家的孩子一樣在美術繪畫方麵有突出的成績,但孩子其實並不願意學習美術,他也沒有繪畫方麵的天賦,這樣一來,父母就沒有必要強製孩子拿起畫筆,更沒有必要花費重金將他送去補習班。父母要做的是挖掘孩子其他方麵的興趣和優勢,可能孩子不擅長畫畫,但是對於音樂有著很好的感覺,那麽父母不妨嚐試著讓孩子學習音樂,這樣既迎合了孩子的興趣,也符合教育的目的。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