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馬金戈

第1303章山雨欲來(1/5)

    正是由於三支隊的統戰工作全麵、紮實、深入民心,所以在每次戰鬥中,繁昌各界都在全力支援新四軍。

    國民黨繁昌縣長、科長、秘書,縣黨部書記,動委會主任,都曾奔赴戰場,為抗戰服務。

    但由於國民黨三戰區的反共頑固派不斷製造磨擦,挑起反共事端。而新四軍政委項英又嚴守“一切服從統一戰線”的政治主張,繁昌上層的統戰工作越來越步履維艱。

    皖南事變中,三支隊將士大部分壯烈犧牲,部分突圍人員過江後編在新四軍七師五十六團一營,繼續投身於抗日反頑的洪流之中。

    1940年6月,新四軍第三支隊參謀長林維先率五團三營一部,來到陳瑤湖,與江北遊擊縱隊特務大隊合編,在桐水圩成立以林維先為團長、張友來為政委的新四軍第三支隊“挺進團”,下轄三個大隊。

    此時,我調任挺進團任副團長兼第三大隊大隊長。

    挺進團建立後,首先拔除了無為老牛埠和桐城東鄉孫家畈兩個日偽據點,並以桐東水圩抗日根據地為依托,相機與日偽作戰。

    其間,林維先親率挺進團一大隊到桐南破罡地區活動,攻打了土頑陶洪根大隊,殲其一部。

    到9月間,在中共地方黨組織和遊擊隊的密切配合下,林維先率領的挺進團經過十多次戰鬥,掃清了桐東三官山外圍的土頑據點,初步形成了以三官山為中心桐城、廬江、無為抗日遊擊根據地。

    1940年10月,中共桐廬縣委書記魯生和林維先在謝氏宗祠主持召開了青山、水圩、四蝦、周譚、施灣、源潭、老灣、六州桐東八鄉共70餘人參加的桐東參議會,成立了桐城東鄉聯辦事處,建立“三三製”民主政權。

    同年12月,將桐城東鄉聯辦事處改為桐東區抗日民主政府,王光鈞為區長,區政府駐謝家祠堂,同時成立了桐東區人民參議會。

    1941年農曆正月,日軍十六師團進駐大通、安慶,集中3000人的兵力、4架飛機,掃蕩桐東遊擊區(陳瑤湖)。

    由於事先獲得情報,駐紮在湖中的新四軍三支隊“挺進團”林維先團長和中共桐廬縣委書記魯生周密研究對策。

    農曆正月十二,團長林維先緊急部署,命二大隊一個排至橫山警戒,兩個排到苧鎮口警戒,五連到龍王嘴監視敵人。六連在大隊長方瑛的率領下,護送從皖南山區突圍出來的新四軍向龍王嘴轉移。

    桐東區委書記王光鈞帶一個排的兵力堅守王家排,剩下部隊掩護縣委機關轉移,同時疏散湖區群眾。

    第二日淩晨,駐長江南岸梁山磯的日軍用火炮轟擊陳瑤湖及其周圍地區,並分兵兩路:一路由老洲頭經苧鎮口直插青山;一路由灰河乘汽艇、木筏直取龍王嘴,形成包圍和夾擊之勢。

    著名的“陳瑤湖之戰”打響了。

    拂曉,警戒苧鎮的新四軍與日軍相遇,新四軍邊戰邊向水圩方向撤退。

    在汪家嘴,“挺進團”二大隊和一部分從皖南突圍出來的新四軍被日軍包圍。六連全體戰士連續突圍三次,都未能成功。

    最後,六連用火力掩護從皖南山區突圍而來的新四軍由水路後撤,而六連仍在敵軍包圍下堅持戰鬥,天黑才衝破封鎖線。

    二大隊五連與日軍戰鬥更為激烈,四架日機向五連陣地狂轟濫炸,五連撤退到陳瑤湖蘆葦叢中。

    皖南事變發生前,第三支隊駐南陵抗日前線。不久,為便於指揮作戰,三支隊司令部由南陵遷到繁昌中分村。

    五團團部先駐南陵,後也遷駐繁昌中分村。一營駐繁昌城附近馬家壩、鐵門閂、五裏亭一帶;二營駐孫村、馬壩以西地方;三營駐梅衝、範衝等地。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