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馬金戈

第1303章山雨欲來(2/5)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防地經常調動,有合有分。

    皖南為東戰場前線,又為三戰區屏障,繁昌是皖南的門戶。它位於蕪湖至銅陵一帶長江的突出部,是瀕江諸鎮進出繁昌城和南陵縣的交通要隘,保衛繁昌對皖南即對整個東戰場都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日本侵略軍基於這一戰略考慮,便從維護長江的交通運輸線出發,從蕪湖威脅我皖南後方,鞏固他占領區的統治,進而占領我皖南產米區,補他國內不足,繁昌成了日軍必爭之地。

    因此,日軍在這裏配有二個師團重點駐守。岩鬆十五師團駐蕪湖,高品五二聯隊之川島警備隊駐繁昌伏龍山、峨橋、三山、橫山橋、磯山一線,企圖先發製人,先奪繁昌,作為前進的陣地。

    我三支隊與國民黨軍隊的總體部署為:第三支隊五團的一、二、三營和六團三營居中在前;五十二師、一四四師居側靠後。

    其任務是,三支隊與國軍五十二師、一四四師一道,共同擔任繁昌、銅陵、南陵境內長江沿岸的防禦作戰任務。

    國民黨第三戰區的這一布陣,把三支隊五團的三個營和六團一個營夾在兩軍之間。

    在日軍和國軍夾縫中堅持抗戰的新四軍第三支隊五團,1939年在譚震林親自指揮下創建的聞名大江南北的五次繁昌保衛戰,其中第一、二兩次戰鬥發生在1月和2月,後三次戰鬥分別發生在5、11、12月。

    第一次保衛戰於1939年1月10日開戰。這天,日軍駐伏龍山、峨橋高品五二聯隊400多人,分兩路進攻繁昌城。

    我五團二營出戰迎敵,日軍退至馬壩。

    11日,日軍繼續向繁昌進攻,占領繁昌城。

    13日,經我五團多次襲擾,集結主力準備反攻,日軍惶恐向峨橋、橫山撤退。

    第二次保衛戰於這年2月10日展開。

    我五團在孫村附近阻擊敵人,峨橋之日軍步騎炮兵300餘人,乘機繞道進占繁昌城。五團集結主力反攻後,日軍不支撤退。

    三個月後的第七天,即5月17日,安慶開來日軍鬆木聯隊一部,600餘人駐荻港,300人駐伏龍山、峨橋一帶。

    20日,荻港日軍400多人,一路攻烏金嶺、馬廠一線,一路直奔孫村。

    第三次保衛戰,我五團連續兩日,在這一地區殺傷、消耗敵人。日軍向順安、朱村撤退。激戰4天,日軍傷亡300多人。

    11月8日至26日的第四次保衛戰,構成“繁昌大戰”,人們稱之為“血戰繁昌”。

    7日夜間,日軍川島警備部隊在國民黨軍配合下,攜九二步兵炮、八二迫擊炮、擲彈筒、輕重機槍,傾巢出動。

    8日拂曉,日軍分兵三路到達新興街、鬆木口和三元口附近,擺開了繁昌大戰姿勢。

    譚震林副司令員運籌帷幄,認為日軍川島警備隊裝備優良,兵力優勢,我軍應采取擴大正麵的部署,對敵人形成包圍之勢。

    繁昌城南麵的峨山頭,是整個戰場的中心要地,如果扼守,不但可以控製城廂,而且能吸引日軍的兵力,為出擊部隊造成有利條件。

    繁昌西北一帶山地,便於我軍威脅與壓製日軍。在我軍側翼預先布置相當兵力擔任警戒,可防止日軍從荻港、鐵礦山方麵增援其攻城部隊,可保障我側翼之安全。

    據此,第三支隊司令部下令:五團一營放在馬家壩附近山地,以小部隊作正麵限製,主力占領有利地形,打擊日軍側翼;二營隱蔽在白馬山附近,待機向繁城西北方向出擊;三營在紅花山、孫村附近加強側翼警戒,隨時準備打擊荻港、鐵礦山方向來援之敵;六團的三營以主力扼守峨山頭,控製日軍西進,並以一部擔任城防。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點擊添加LINE 微風小說官網賬號
(可催更及找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