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馬金戈

第1270章第七次黨代會(3/5)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新黨章明確規定:努力地學習和領會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是每一個共產黨員的義務。在黨的工作中必須堅持群眾路線,這是黨的根本的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

    在黨內生活中必須堅持民主集中製,實行在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導下的民主。

    所有這些,使全黨能夠在革命麵臨新的重大轉變的關鍵時刻,在思想理論、政治路線和組織製度上得到及時正確的指導,得到團結一致爭取勝利的強有力的保證。

    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並寫入黨章,是七大的曆史性貢獻。

    七大黨章提出:“毛澤東思想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與中國革命的實踐之統一的思想,就是中國的共產主義,中國的馬克思主義。”

    “毛澤東思想就是馬克思主義在目前時代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民族民主革命中的繼續發展,就是馬克思主義民族化的優秀典型。”

    毛澤東思想係統地回答了中國革命的社會曆史環境、經濟文化基礎,以及革命性質、基本動力、鬥爭形式、發展道路、奮鬥目標和領導力量等一係列基本問題。

    七大概括了毛澤東思想的主要內容,這就是:“毛澤東同誌關於現代世界情況及中國國情的分析,關於新民主主義的理論與政策,關於解放農民的理論與政策,關於革命統一戰線的理論與政策,關於革命戰爭的理論與政策,關於革命根據地的理論與政策,關於建設新民主主義共和國的理論與政策,關於建設黨的理論與政策,關於文化的理論與政策等。”

    毛澤東思想是“中國人民完整的革命建國理論”。

    七大產生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央委員會,選舉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為中央書記處書記;這是一個具有很高威信的、能夠團結全黨的堅強的領導集體。

    七大是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極其重要的一次、也是最後一次代表大會。

    它總結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20多年曲折發展的曆史經驗,製定了正確的路線、綱領和策略,克服了黨內的錯誤思想,使全黨特別是黨的高級幹部對於中國民主革命的發展規律有了比較明確的認識,從而使全黨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礎上達到了空前的團結。

    這次大會作為“團結的大會,勝利的大會”而載入史冊。它為黨領導人民去爭取抗日戰爭的勝利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政治上、思想上、組織上的基礎。

    黨的六大後,1928年下半年至1930年年初,全國範圍內出現革命走向複興的局麵。

    隨著鬥爭的發展,黨領導創建了以贛南、閩西為中心地域的中央革命根據地和湘鄂西、海陸豐、鄂豫皖、瓊崖、閩浙贛、湘鄂贛、湘贛、左右江、川陝、陝甘、湘鄂川黔等革命根據地。

    建立了工農紅軍第一、第二、第四方麵軍和其他許多紅軍部隊,在紅軍中確立起“黨指揮槍”的原則。

    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日本帝國主義加緊對中國的侵略,中華民族麵臨空前嚴重的危機。1931年九一八事變是中國抗日戰爭的起點,中國人民開始進行不屈不撓的局部抗戰。

    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瑞金召開,成立以毛澤東為主席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

    從1930年秋到1933年上半年,國民黨軍隊對各革命根據地發起多次大規模“圍剿”,紅軍相繼取得反“圍剿”鬥爭的勝利。

    隨後,由於“左”傾錯誤領導,紅軍第五次反“圍剿”鬥爭陷於失敗。

    隨後,中央紅軍即紅一方麵軍被迫實行戰略轉移,其他革命根據地紅軍也相繼進行轉移。

    紅軍主力撤離後,留下來的紅軍遊擊隊堅持了艱苦的三年遊擊戰爭。

    1935年1月,長征途中,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義召開擴大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在黨中央和紅軍的領導地位,在極其危急的情況下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

    遵義會議成為黨的曆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到1935年10月,紅一方麵軍曆經艱險到達陝北吳起鎮,實現了戰略大轉移。

    1936年10月,紅四、紅二方麵軍先後到達陝甘地區,紅一、紅二、紅四方麵軍實現勝利會師。紅軍長征的勝利,是中國革命轉危為安的關鍵。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點擊添加LINE 微風小說官網賬號
(可催更及找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