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馬金戈

第1252章毛主席與六屆六中全會

中國共產黨第六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中共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簡稱中國共產黨六屆六中全會、中共六屆六中全會。 六屆六中全會是為了總結抗戰以來的鬥爭經驗,糾正王明在抗日戰爭前期的右傾投降主義的錯誤,明確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以爭取抗日戰爭的勝利而召開的會議。 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中共六屆六中全會在延安橋兒溝召開。參加會議的中央委員和黨中央各部門、全國各地區的領導幹部共55人,是黨的六大以來到會人數最多的一次中央全會。 全會批準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央政治局的路線,基本上克服了抗戰初期王明右傾錯誤,統一了全黨的思想、推動了黨的各項工作迅速發展。 全會由張聞天致開幕詞。選舉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王明、張聞天、項英、博古、康生、王稼祥、彭德懷、劉少奇、陳雲12人組成大會主席團。李富春為大會秘書長。 全會根據毛澤東的報告通過了《中共擴大的六中全會政治決議案》、《關於各級黨委暫行組織機構的決定》、《關於中央委員會工作規則與紀律的決定》、《關於各級黨部工作規則與紀律的決定》等重要文件。 1937年11月底,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共產國際執委、主席團委員和候補書記王明被派回國。 由於他不了解中國抗戰的實際形勢,在抗戰爆發後,蔣介石采取的某些進步措施,以及當時在實力上蔣介石較強,紅軍數量較少等現象所迷惑,再加上他一貫具有嚴重的教條主義,存在著把共產國際指示神聖化的傾向,因此很快就陷入了右傾投降主義的誤區,在理論上和實踐上給中國的抗戰事業造成了嚴重的損失。 這種右的傾向違反獨立自主原則,實際上不利於保持國共兩黨合作的統一戰線,黨的各級組織為克服這種傾向並防止其蔓延,進行了必要而有效的鬥爭,從而把王明右傾投降主義的影響局限在局部的範圍內,並較快地加以克服。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