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馬金戈

第1251章《論持久戰》的光芒(1/5)

    盧溝橋事變發生後,中日戰爭的過程究竟將怎樣發展?中國能否取得抗戰勝利?如何才能取得勝利?這些問題亟待明確解決。

    在那個時候,“亡國論”和“速勝論”的錯誤觀點,都有著相當大的市場。

    全民族抗戰爆發前,在國民黨營壘中一直存在著“亡國論”的思潮。

    有人說:“中國武器不如人,戰必敗。”

    全民族抗戰開始後,又有所謂“再戰必亡”的論調。國民黨親日派汪精衛集團是“亡國論”的突出代表。

    親英美派的蔣介石集團雖然已進行抗戰,但仍表現出某些動搖。

    全民族抗戰初期,國民黨軍隊在軍事上的嚴重失利,也給某些中間階層和一部分勞動人民帶來一些悲觀失望情緒。

    另一種錯誤思潮是“速勝論”。

    淞滬會戰時,蔣介石集團指望英、法、美等國直接出麵幹涉,並要求蘇聯出兵。

    因此,有人武斷地認為,中日戰爭隻要打3個月,國際局勢一定變化,蘇聯一定出兵,戰爭就可以解決。

    這代表了一種希望依賴外力的援助迅速結束戰爭的思想。

    台兒莊戰役取得勝利時,有些人認為徐州會戰應是“準決戰”,“是敵人的最後掙紮”。

    在共產黨內,“亡國論”一般是沒有的,但有些人有一種盲目輕敵的思想。國共第二次合作了,這些人過於看重國民黨有200萬正規軍的力量,因而以為抗戰能夠速勝。

    與持“亡國論”和“速勝論”的人相比較,在全國抗日陣營中,認識到抗戰將持久地進行的人是有很多的,並且他們相信最後勝利是中國的。

    但是,在相信持久戰的人中對於持久戰的理解卻大相徑庭。蔣介石的“持久戰”基本上限定為一種軍事上的指導方針,是單純的軍隊和政府的行為,缺乏廣泛的政治動員和全民抗戰的群眾基礎。

    同時,一些人,包括一些共產黨人,他們讚同持久戰,但對於抗日戰爭的客觀規律和中日兩國的實際情況、戰爭能力等,缺乏正確的認識和科學的分析,因而對戰爭的發展趨勢和結局缺乏冷靜的思考。

    為批駁當時流行的種種錯誤觀點,係統闡明黨的抗日持久戰方針,毛主席在1938年五六月間作了《論持久戰》的長篇講演。

    這篇講演是分了很多次完成的,他明確指出:“中國會亡嗎?答複:不會亡,最後勝利是中國的。中國能夠速勝嗎?答複:不能速勝,抗日戰爭是持久戰。”

    他分析了戰爭雙方存在著的互相矛盾的4個基本特點,即:

    日本是帝國主義強國,中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弱國;日本的侵略戰爭是退步的、野蠻的,中國的反侵略戰爭是進步的、正義的;日本是個小國,經不起長期戰爭,中國是個大國,能夠支持長期戰爭;日本的非正義戰爭失道寡助,中國的正義戰爭得道多助。

    進而指出:第一個特點決定了日本的進攻能在中國橫行一時,中國不能速勝;後3個特點決定了中國不會亡國,經過長期抗戰,最後勝利屬於中國。

    《論持久戰》科學地預見到中國的全民族抗戰將經過戰略防禦、戰略相持、戰略反攻3個階段。

    曆史是最好的結論。事實上全民族抗戰的發展就是經過了這3個階段。

    1937年七七事變至1938年10月日軍占領廣州、武漢為戰略防禦階段。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