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馬金戈

第1162章反清鄉、反掃蕩②(5/5)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

    1943年5月,當國民黨軍仍在蘇浙皖邊區與新四軍主力作戰時,蔣介石致電顧祝同,對國民黨軍各級幹部的精神散漫、工作敷衍與欺上瞞下予以嚴厲批評。

    重慶方麵在蘇南地區活動的另一支重要部隊忠義救國軍,1943年則麵臨經費緊張、臨陣倒戈、缺少統帥等問題。

    1943年2月底,忠義救國軍的實際領導人戴笠從重慶飛往安徽廣德整理該軍。

    起因是1942年以後淪陷區物價上升,該軍官兵13000餘人的每月經費仍維持在以前的25萬餘元,未能增加,導致無軍糧、無被服的狀況,官兵生活艱難。

    1942年12月,該軍第五團團副賀勁生率部投敵。

    1943年4月,戴笠再次致電忠義救國軍的前任負責人周偉龍,強調部隊自1943年1月起增加的經費再不下發的話,可能引起變亂。

    戴笠威脅周偉龍,如該部發生變亂,後果由周一人承擔。

    此後幾個月,戴笠又為促成胡宗南部下馬誌超由西北至江南指揮忠義救國軍事,費盡心力。

    1943年10月,馬誌超終於到達江南。此時,忠義救國軍麵臨日軍進攻,依然士氣低落。

    忠義救國軍在江南如何提升戰力與堅持的問題,顯然不是更換一個主帥所能解決的。

    蘇南雖然十分富庶,但地域較小,可以騰挪轉移的空間並不大,日偽軍、新四軍和第三戰區國民黨軍隊在此博弈多年,其實麵臨的困難有相似之處,如物價上漲、財政困窘。

    戴笠所指出的1942年起淪陷區物價上漲問題,日偽軍也需要麵對。日偽“清鄉”經費捉襟見肘,從事“清鄉”的工作人員帶60元下鄉,花完後需要自己想辦法,有的人窮得連皮鞋都當掉了。

    所以日偽“清鄉”工作人員紛紛抱怨“清鄉”這件事既無錢,又要命。

    新四軍同樣需要麵對財政問題。陳毅在1943年7月指出,從上一年冬天開始,物價上漲,部隊供養困難,那時新四軍便通過自己搞生產運動渡過難關。

    正所謂狹路相逢勇者勝。在寸土必爭、財政困難的情況下,誰能靈活機動,誰能勉力堅持,誰就能生存下來。

    譚震林在分析反“清鄉”的形勢時,曾告誡部下,要像牛皮一樣堅韌,“叫敵人吃不進、咬不爛、折不斷”。

    還提醒道:“黨支部的工作在任何時候都應該是不疲倦、不間斷的!”

    從蘇南三方勢力的比較中,可以看到新四軍的韌性和靈活性。

    總之,在1943年鎮江地區新四軍的反“清鄉”中,新四軍主力轉移出日偽“清鄉”區,堅持下來的精幹部隊做了多方麵工作,如打擊日偽軍、破壞竹籬笆、開展群眾工作,征收的公糧不但能夠保證自己的供給,甚至還可以供應新四軍第十六旅部等。

    從汪大銘的日記中可以看到這些工作是如何具體執行的,亦可以看到像汪大銘這樣的年輕幹部,如何在嚴酷環境中,一方麵依靠群眾;一方麵堅持苦幹,變得更為堅韌、機智與沉著,進而體會中共地方幹部的成長情況。

    進一步言,日記讓我們有機會更細致深入地觀察蘇南抗日根據地幹部與士兵的作戰、生活,體會他們戎馬倥傯中的日常——有連夜行軍、突圍作戰、病痛少藥,也有節日美食、溫暖的棉軍衣,片麵地強調某一個麵向都是不客觀的。

    所謂反“清鄉”,本身就是新四軍與日偽軍及第三戰區國民黨軍不斷博弈的過程,新四軍在日偽“清鄉”區內外的苦撐與堅持,意味著日偽軍“清鄉”的失敗,也意味著第三戰區國民黨軍“圍剿”新四軍的受挫。

    1944年,蘇北、蘇中新四軍南下蘇南地區,與蘇南的新四軍第六師第十六旅會合後,進一步往南挺進到浙江,進入天目山區,顯示出十分良好的發展態勢。由此可見,1943年的堅持至為重要。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閱讀記錄(免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