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馬金戈

第1163章鐵軍第一師①(1/5)

    1941年皖南事變後,中共中央軍委重新組建新四軍,下轄第1至第7師和1個獨立旅,第1師由活動於蘇中地區的原蘇北指揮部及其所屬部隊編成。

    抗戰初期,按照國共兩黨合作協議,南方8省紅軍遊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

    由湘鄂贛邊、湘贛邊、粵贛邊及贛東北地區紅軍遊擊隊合編組建新四軍第1支隊,司令員陳毅,副司令員傅秋濤。

    由閩西、閩粵邊、閩贛邊和浙南地區的紅軍遊擊隊合編組建新四軍第2支隊,司令員張鼎丞,副司令員粟裕。

    支隊為旅級建製,下轄2個團,實力在2000人左右。盡管部隊人數不多,裝備落後,但他們是經曆南方三年遊擊戰爭的磨練和考驗而保存下來的精華,抗戰意誌堅定,戰鬥力很強。

    1938年夏,第1、第2支隊先後從皖南出發,向蘇南敵後發展。

    粟裕帶領先遣支隊打響了新四軍江南抗日的第一槍--韋崗伏擊戰。

    此後,兩支隊聯手開辟了以茅山為中心的蘇南抗日遊擊根據地。

    1939年1月和9月,2支隊3團和1支隊1團奉命調回皖南軍部,3支隊6團則調換到蘇南,2支隊也成立了新3團。

    當時,1、2支隊由陳毅統一指揮,並抽調部隊分別成立了新四軍挺進縱隊和蘇皖支隊,跨江北上,展開於揚州、泰州、儀征、六合一帶。

    1939年11月,第1、第2支隊領導機關合並,成立新四軍江南指揮部,指揮陳毅,副指揮粟裕。

    1940年7月,江南指揮部率主力進入江北江都,與挺進縱隊和蘇皖支隊會合,改稱新四軍蘇北指揮部,領導人不變。

    部隊整編成3個縱隊,9個團,共7000餘人,開辟了以黃橋為中心的抗日根據地。

    1941年1月,皖南事變爆發,原1支隊1團和2支隊3團這兩個老團全部損失,殊為可惜。

    2月,奉中央軍委命令,以蘇北指揮部組建新四軍第1師,原指揮陳毅升任新四軍代軍長,副指揮粟裕任1師師長,政委劉炎,政治部主任鍾期光。

    原3個縱隊依次改編為第1、2、3旅,全師組建之初共1.2萬人。

    第1旅,旅長兼政委葉飛,參謀長張藩,政治部主任吉洛(姬鵬飛),下轄第1、2、3團和特務營。

    第2旅旅長王必成,政委劉培善,副旅長段煥競,參謀長杜屏,政治部主任陳時夫,下轄第4、5、6團和特務營。

    第3旅旅長陶勇,政委劉先勝,參謀長張震東,政治部主任盧勝,下轄第7、8、9團和特務營。

    從以上曆程和演變看,新四軍成立之初的4個支隊,有兩個編進了1師,最老的9個團中,1師還保留有3個,即1旅1團(老3支隊6團)、2旅4團(老1支隊2團)、3旅7團(老2支隊4團)。

    新四軍在蘇北鹽城重建時,為迅速組成新四軍新的領導機關,原蘇北指揮部即作為新四軍軍部的部分基礎,留給1師師部的,連粟裕在內官兵共24人,顯得特別精幹、靈活、有效率。

    1師番號上叫師,實際上已是軍的建製。

    部隊整編尚未就緒,1月11日下午,日軍以飛機17架空襲我鹽城。

    同時,日軍3000人占領我黃橋,不久又占曲塘、海安、東台等主要城鎮和交通幹線,開始了對我蘇中地區的“掃蕩“。

    2月上旬,國民黨蘇魯皖邊遊擊副總指揮李長江率部1萬餘人在泰州公開投敵,通電就任偽軍“第1集團軍總司令“,其部由泰州經興化向東北,日軍由東台向北,合擊鹽城。

    2月18日,新四軍1師分三路出擊,19日即連克薑堰、石家垡、蘇陳莊,20日攻克泰州城。

    李長江猝不及防,士無鬥誌,兵敗城破,扔下佩劍,翻牆脫逃。新四軍乘勝追至界溝、塘頭。

    三天作戰,殲偽軍3000餘人,並接受兩團偽軍反正。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