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馬金戈

第1162章反清鄉、反掃蕩②(1/5)

    6月23日,汪大銘等正在吃晚飯,日偽軍分兩路包圍了他們的駐地。

    汪大銘指揮一個排掩護,其他人向公路東邊轉移。日偽軍搶占了一塊高地,用機槍向汪大銘部掃射,大家隻好乘日偽軍裝子彈的空隙撤退。

    戰鬥結束後,汪大銘部兩人犧牲、三人受傷。

    大多數時候,為了不暴露目標、機動靈活,各個武工隊分散行動。

    有時,新四軍也需要集中力量攻打日偽軍的“清鄉”據點。

    1943年5月8日,新四軍用兩個連的兵力夜襲包巷。

    包巷是一個大村莊,原來是新四軍的活動地區,村裏有地下黨支部,“兩麵派”也在新四軍的控製下。

    而據點內的主力是從鎮江新調來的四五十名日軍,尚未構築碉堡工事。

    事先新四軍做準備工作時,發現村裏的狗很多,晚上部隊一進村,狗就會大叫,驚動據點內的日偽軍。

    於是新四軍通過做群眾工作,當晚讓村民都把狗關在家裏。

    新四軍兩個連攜帶200多個手榴彈乘夜色入村,除了敵哨兵發現有人來襲、打了幾槍逃跑外,睡夢中的日偽軍共80多人全部被消滅在據點內。

    可以說,包巷作戰以極小的代價取得勝利,充分體現了戰鬥中天時、地利與人和的重要性。

    當然,新四軍並不是每一次襲擊日偽據點都能獲得成功。

    1943年7月2日,汪大銘部與王直部隊會合,於當晚進攻句容縣的張邊偽據點。

    由於碉堡裏的新四軍內線沒有發揮作用、發動攻擊時間太遲(一打天就亮了)、部隊攻擊精神不夠等原因,沒有攻下日偽據點的碉堡。

    7月3日晚上,汪大銘部繼續進攻張邊據點,日偽軍用步槍、駁殼槍和手榴彈阻擋汪大銘部,一直到天亮前,仍未攻下,汪大銘部隻好撤退。

    不久,張邊據點的日偽軍怕新四軍再來攻打,自動放棄此據點,逃回句容,可見其戰鬥意誌較為薄弱。

    汪大銘部平時的工作,除了與敵人周旋、作戰外,還包括護送我方相關人員來往長江南北,保障日偽“清鄉”區地下交通線的暢通。

    還有領導當地群眾破除日偽已經修築的竹籬笆牆,破壞公路上的電線杆,以打亂日偽“清鄉”的日程安排。

    他們還對偽軍開展工作,爭取其成為有利於新四軍的“兩麵派”,明麵上為日軍工作,暗地裏為新四軍工作。

    並且聯絡當地上層分子,對他們進行局勢宣傳與教育,布置公糧征收等事項。

    再就是寫信給地方偽組織人員,警告他們,使他們發生恐慌動搖。

    值得一提的是,1943年下半年,汪大銘還組織領導了當地的整風運動。

    在9月的日記中,他對整風運動的相關活動記載十分頻繁。

    9月18日,汪大銘與洪天壽(鎮句縣長)談話,準備整風學習的報告。

    9月19日討論整風學習的具體計劃。

    9月21日汪大銘參加句容縣委學習小組,編製《整風通訊》。

    9月23日,汪大銘給黨員上整風課,宣講毛主席的《改造我們的學習》一文。

    9月24日召開整風小組漫談會。

    日偽“清鄉”區內的局勢如此緊張,中共幹部依然認真開展整風運動。

    1943年5月,蘇南區行政公署副主任鄧仲銘主持會議時提出,堅持在日偽“清鄉”區的人員要隊伍精悍,有決心,以武裝鬥爭為主。

    說要跑得、餓得、打得,每人準備一根麻繩,便於渡河涉水,要準備流血犧牲。

    這一要求反映了蘇南抗日根據地幹部艱難、危險的處境及經受的鍛煉。

    同年8月,鄧仲銘在江寧遭遇敵情,過河時因渡船沉沒而犧牲。

    1943年,西路地區的黨政幹部共犧牲200多人,占全體幹部的20%。

    蘇皖區黨委調研室的程桂芬在回憶錄中寫道:1943年春夏,大批幹部被捕,溧陽縣區委書記、區長等十幾名幹部中,犧牲與被捕的有4名。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