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馬金戈

第1162章反清鄉、反掃蕩②(2/5)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程桂芬也在當年夏天被捕。被捕的根據地幹部,有不畏強敵犧牲者,也有叛變投降者。有的幹部沒有被捕,但無法在危險困難的環境中堅持。

    1943年6月,時任鎮丹縣長的包建華在被日軍突襲後,恐慌不安,擅自決定西出竹籬笆,離開日偽“清鄉”區。

    他後來以到上海治病為名,投靠了在汪偽政府任職的句容同鄉巫蘭溪。

    包建華被汪偽派回鎮江後立功心切,由於他掌握的信息情報多,新四軍多個秘密聯絡點被破壞。

    1943年8月27日,汪大銘在日記中記錄了開除包建華黨籍的決定,此後也有解決包建華問題的相關記載。

    以茅山為中心的抗日根據地是蘇南地區最早開辟的根據地,群眾基礎良好。

    雖然因日偽軍勢力較強,環境複雜,新四軍武工隊需要不斷遷徙,作戰也不一定順利,時有幹部被捕、叛變,但是汪大銘領導的小分隊還是在1943年反“清鄉”中堅持了下來。

    日偽軍企圖徹底消滅“清鄉”區內的新四軍,在廣大農村建立穩固統治,但是由於新四軍幹部自身堅強機智,又有群眾掩護,他們似“深水之魚”,繼續沉潛於日偽“清鄉”區,伺機出擊,照常工作,使日偽的“清鄉”企圖無法實現。

    當然,能成為“深水之魚”,並非一日之功,它有曆史的因素——1939年新四軍開辟茅山根據地後若幹年的群眾工作卓有成效。

    也有現實的因素——新四軍在日偽“清鄉”區內執行極為靈活的政策,吸取1941年蘇常太地區反“清鄉”的經驗教訓,爭取“兩麵派”,及時掌握鄉保長的動向。

    還與地理環境有關,這裏丘陵多,便於隱蔽。新四軍在日偽“清鄉”區的堅持,給老百姓以信心:無論在何種情況下,新四軍都不會放棄根據地。

    緊張的戰鬥和行軍生活,使新四軍幹部麵臨睡眠缺乏、衛生環境極差等情形。

    這種情況在日偽“清鄉”之前就開始了,不過在“清鄉”時變得更為嚴重。

    早在日偽“清鄉”開始之前的1942年4月,因日偽軍掃蕩,汪大銘一行晚上移到山灣裏一個極小的茅棚中。

    敵情很緊張,天下著大雨,因為找不到一捆幹稻草,大家都擠在泥地上睡覺,滿地都是跳蚤,但不知不覺也睡到天明。

    5月17日,大家又是擠在一間低矮狹小的茅棚裏,睡覺時不能動彈。加上下雨屋漏,當被子蓋的棉衣也都淋濕了。

    如此潮濕、緊張的環境,很容易導致身體不適。果然,幾天之後,汪大銘生病,大腿非常疼痛,身體發燒,原來是腿上長了一個很大的癤子。

    他覺得大概是多日來風吹雨打、受寒積熱所致。

    當時汪大銘正陪同譚震林北渡長江,抵達江北新四軍第二師師部。汪大銘因發燒被送進第二師師部醫院。他本不願意去,是戰士們用一副擔架硬把他抬去的。

    不過因為藥品缺乏,汪大銘長的癤腫隻能做一般外科治療,既沒吃藥,也沒打針,隻用熱敷和膏藥。

    醫院院長宮乃泉親自來看汪大銘,給他檢查診治。待癤腫化膿,燒退之後,雖然瘡口未好,但汪大銘還是堅持回到了第二師師部。

    1943年這一年,由於日偽發動“清鄉”,敵情格外緊張,行軍作戰多,汪大銘一共生了六次病。

    第一次生病是3月下旬,因為連日熬夜眼睛紅了,影響視力,看不清東西。晚上行軍時,汪大銘走錯了路,以致走了許多彎路。

    第二次生病是7月下旬,22日晚上受寒,突然發冷,23日天亮以後發燒,一天都頭昏腦漲,渾身沒有力氣。

    但汪大銘還是參加了句容縣委的工作總結會議,晚上移住景家衝。

    24日精神轉好,正常工作。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點擊添加LINE 微風小說官網賬號
(可催更及找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