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馬金戈

第1162章反清鄉、反掃蕩②(3/5)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第三次生病是10月13日,汪大銘腿上又長了大癤子,腳不能著地,晚上勉強騎一頭牲口到部隊,由王醫生上了點藥後好轉。

    他還感歎當時鎮(江)句(容)幹部的身體狀況普遍不好,王曼(汪大銘的妻子)、陳耀華、程強都病倒了,洪天壽、雷幹、惠民亦有搖搖欲墜之勢。

    原因是幹部們過度疲勞,衛生醫藥條件太差,生病了也都任其發展、傳染。

    汪大銘提到的陳耀華當時任鎮句縣委書記,他生病後,汪大銘代行縣委書記的工作,又增加了工作壓力。

    汪大銘第四次生病是10月底至11月初,還是腿上的癤子複發,這次比較嚴重,全身發熱,連續多日不能走路。

    但他還是騎著樊玉琳的小毛驢,參加整風討論會、開中心小組會議等,手中工作並沒有停下。

    汪大銘第五次生病症狀較輕,11月26日下午忽覺發冷,脈搏“間隙(細)”,晚上勉強趕到宿營地。

    27日休息半日。

    汪大銘第六次生病是12月7日,突然怕冷發燒。下午在太陽下睡了一會,沒想到越睡越不舒服,到傍晚行軍時發熱仍未退,勉強支撐到丁家莊住宿。

    綜觀汪大銘這六次生病,兩次是由於腿上的癤子,前後間隔僅半個月,說明第一次發病時沒有完全治好、養好。

    六次生病,無論輕重,汪大銘都沒有好好休息,主持的各項工作基本照常進行,並且與同事一起行軍、開會,說明客觀環境的緊迫和根據地幹部的以身作則。

    1942年汪大銘生病時,在江北第二師師部,擁有較為安定的環境,他先是不願去醫院,後來癤子瘡口未好就著急出院。

    1943年的環境更為惡劣,他表現得更加堅韌,生怕影響工作。

    汪大銘出生於1919年,當時才24歲,正值青春年華,他是上海寶山人,離鎮江地區不遠,基本不存在水土不服的問題,而如此頻繁地生病,顯然與惡劣的客觀環境和極為有限的醫療條件有關。

    1942年也在蘇南工作的許勤回憶:她們在農民家睡地鋪,三個女同誌擠在一起,倒下就睡著了,蚊子、臭蟲、虱子、跳蚤全顧不了。

    第二天醒來,才感覺被咬得難受,脫下上衣捉到20餘隻虱子。

    不久之後,許勤得了瘧疾,每隔一天高燒一次,每次40多度,但仍堅持工作。

    6月,許勤任茅山地委調研室調研幹事。與她一起工作的來自上海的青年學生陸培學也得了瘧疾。調研室主任吳寶康找關係、托朋友幫她們買奎寧藥丸,由於日偽封鎖無法買到。

    後來領導決定讓許勤和陸培學到後方醫院治療,又怕她們不服從,硬指派一個通訊員陪同前往,三人走了10裏路到達後方醫院。

    醫生確診兩人得的是瘧疾,但醫院裏既無西藥又無中藥。許勤和陸培學商量,與其增加醫院負擔,不如回到茅山堅持工作。

    後來許勤托人在金壇城裏買到奎寧,治好了瘧疾。

    根據地普遍缺醫少藥,即使根據地的醫院也是十分窘迫,診斷出疾病,卻沒有治病的藥物。幹部工作任務又重,普遍不願給組織上增加負擔,靠堅強忍耐硬撐的情況較多。

    衣食方麵,由於江南地區較為富裕,忍凍挨餓的現象較少發生。

    1943年在“清鄉”區內、外的征收公糧工作較為順利,公糧由繳納的農民原戶保管或者所在保甲保管,幹部士兵可以直接在農民家裏吃飯,沒有挨餓現象。

    從汪大銘的日記看,端午節時他們還可以弄一點糯米飯吃,冬至的時候可以吃到老百姓送的糯米團子,偶爾吃到罐頭櫻桃,有時老鄉們會請汪大銘一行吃飯,甚至有機會喝一點酒,與老鄉增進感情。

    江南河網密布,汪大銘的交通員老唐是打魚出身,有時會在池塘裏捉到魚,讓大家吃個大飽。

    大家觀看老唐在河裏遊刃有餘地捉魚,也是緊張生活中難得的放鬆時間。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點擊添加LINE 微風小說官網賬號
(可催更及找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