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馬金戈

第1162章反清鄉、反掃蕩②(4/5)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1944年元旦,老百姓送來的慰勞品有豬、羊、魚、鴨子、花生、野味獐子等,十分豐富。

    可見,即使在最緊張的反“清鄉”時期,節日的慶祝仍然必不可少。

    1943年12月初,句容汝山村的軍被服工廠送來了棉軍衣。汪大銘覺得棉軍衣穿在身上不但很溫暖,而且展現了革命軍人的英武風姿。

    以上情況表明,汪大銘等人最基本的衣食可以保證。

    究其原因:一則日偽“清鄉”開始後,“清鄉”區內我方軍政力量一再精簡,客觀需用減少。

    二則日偽“清鄉”區內我方的財經公糧政策執行較為成功。

    三則江南較為富庶,一年四季均有出產,河網密布,魚蝦成群。

    四則茅山地區是蘇南抗日根據地的核心所在,群眾工作基礎好,日偽“清鄉”前新四軍幫助老百姓修渠、築壩,實行減租減息,日偽“清鄉”時老百姓愛護新四軍。

    1944年元旦,汪大銘回首1943年,感慨道:“一年來,在反‘掃蕩’反‘清鄉’的殘酷戰鬥中輾轉堅持在茅山,戴月披星,出生入死,反複糾纏……有了若幹進步,把自己的軟弱鍛煉得堅韌了,幼稚和單純變得機智了,在驚濤駭浪中有辦法而且沉著了。”

    時年25歲的汪大銘寫下這段話,確是肺腑之言。

    這一年各方麵的曆練,在其日記中有詳細的反映。如對自己工作的反省,細致而又生動,讓人身臨其境。

    1943年雙十節,新四軍邀請國民黨員和地方上層人士參加紀念會,汪大銘作為中共鎮句縣委代表講話。

    他認為自己的態度和語氣過於嚴肅,使得會場空氣較為緊張。等到王直代表部隊講話時,自然委婉,氣氛一下有了緩和。

    汪大銘認識到這一點,在日記中有所檢討,希望在以後的工作中改進,變得更“機智”“沉著”“有辦法”。

    汪大銘晚年寫自傳時,也充分肯定了青年時代在茅山的戰鬥曆程。他憶及對茅山五萬分之一的地圖極為熟悉,對地圖上沒有的小橋、暗壩和獨戶單家,也了然於胸。

    晚上行軍可以不用向導,半夜敲門群眾能聽得出他的聲音。更重要的是,在敵情嚴重、遠離領導的環境裏,他能和各級幹部、當地上層分子、年輕大學生等團結一致,共同對敵。

    中共的年輕幹部正是在如此險惡、緊張的環境中成長起來,正所謂艱難困苦,玉汝於成。

    1943年10月7日,汪大銘在日記中寫道:“李士群被殺,是一個日本顧問在酒席上用毒藥害死的。”此事事實上發生在一個月之前,說明新四軍對於汪偽政府的情報了解可能並不及時,但對被殺原因的記錄是準確的。

    李士群是蘇南日偽“清鄉”運動的策劃者和實際主持者,他被日本顧問毒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與汪偽政權內部周佛海等人之間的矛盾,也預示著日偽“清鄉”運動將逐漸走向消沉。

    10月18日,偽江蘇省政府給汪偽行政院的呈文中承認,鎮江地區的“清鄉”投入兵力薄弱、防地散漫,新四軍又用各個擊破的方法應對“清鄉”,鎮江地方治安在“清鄉”運動開展半年後仍未盡妥善。

    汪偽官員周毓英說:所謂“清鄉”運動,費力多而收效少,“清鄉”區內共產黨人蒿草似地潛伏於農村。

    周毓英將中共黨員比喻為蒿草,強調的是其頑強的生命力。這也打破了日偽“清鄉”運動開始前,汪偽政府宣稱的隻要封鎖線一築起來,新四軍就要逃走的預言。

    1943年,日偽“清鄉”區內的新四軍堅持了下來,“清鄉”區外的新四軍主力部隊亦能在江南一帶堅持,並伺機進入日偽“清鄉”區內攻打較大據點。

    這一態勢與蘇浙皖邊區第三戰區國民黨軍的表現有一定關聯。雖然1943年4月國民黨軍推進到兩溧地區,但後續作戰並不理想。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點擊添加LINE 微風小說官網賬號
(可催更及找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