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馬金戈

第1161章反清鄉、反掃蕩①(1/5)

    新四軍一師,是在1941年1月,由新四軍第1、第2支隊合編後發展演變而組成的。

    皖南事變後,應中央軍委命令新四軍重建。此時,蘇北指揮部所屬部隊遂編為第1師,師長為粟裕,政委為劉炎,政治部主任為鍾期光。

    第一師下轄3個旅,第1旅由原第1縱隊編成,旅長兼政委葉飛,下轄第1、2、3團;第2旅由第2縱隊編成,旅長為王必成,政委為劉培善,下轄第4、5、6團;第3旅由原第3縱隊編成,旅長為陶勇,政委為劉先勝,下轄第7、9團。

    第一師活動於東瀕黃海,西抵運河,南臨長江,北至淮安、大岡、鬥龍港一線的蘇中抗日根據地,擔負著開展蘇中抗日遊擊戰爭和作為新四軍主力部隊機動作戰的任務。

    抗日戰爭時期,第一師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在蘇中和蘇浙皖邊創建抗日根據地、堅持遊擊戰爭的新四軍主力部隊。

    1941年1月皖南事變後,根據中共中央軍委的命令,活動於蘇中地區的蘇北指揮部及所屬部隊改編為新四軍第1師,所轄第1、第2、第3縱隊依次改編為第1、第2、第3旅。粟裕任師長,劉炎任政治委員,鍾期光任政治部主任。全師共1.1萬餘人。

    2月,第1師討伐投敵的原國民黨魯蘇皖邊區遊擊軍副總指揮李長江部。

    4月,成立蘇中軍區,由第1師師部兼軍區機關,粟裕、劉炎分別兼任軍區司令員、政治委員。所轄第2、第3、第4軍分區,分別由第2、第1、第3旅兼。

    7~8月,與新四軍第3師配合,挫敗了日偽軍對蘇北、蘇中地區的大“掃蕩”。

    9月,第1、第2旅各一部進至江都、高郵、寶應地區,開辟新根據地;第3旅一部進至啟東、海門、南通地區,打破日偽軍的分割、封鎖。

    10月,新四軍第6師第18旅從蘇南進入江(都)高(郵)寶(應)地區,不久劃歸第1師建製並兼第1軍分區。

    11月,葉飛任第1師副師長。12月,第1師在冬季反“掃蕩”作戰中,集中10個團的兵力,采取截擊、圍攻、襲擊等戰術,殲滅日偽軍500餘人,取得如皋縣豐利鎮和東台縣三倉鎮等戰鬥的勝利。

    1942年5月,第1師以抗大蘇中大隊為基礎成立抗大第9分校(後改為蘇中公學)。

    6月起,第1師進行了為期半年的反日偽軍“清剿”的鬥爭,相繼取得南通縣(今通州)石港、謝家渡等戰鬥的勝利,給日偽軍以沉重打擊。

    同時,實行精兵簡政和主力軍地方化,各旅保留1個主力團,其餘各團編入地方武裝,提高了主力和地方武裝的戰鬥力。

    11月,第1、第6師領導機關合並,歸粟裕統一指揮,對外仍保留原番號。

    12月,蘇中軍區海防團擴建為海防縱隊,開展海上抗日鬥爭,開辟了蘇中與蘇北、山東、浙江等地區的海上交通線。

    年底,第2旅主力南渡長江,與第6師第16旅合編,仍稱第16旅。第2旅留在蘇中的人員重組第2軍分區機關(1944年11月撤銷)。

    1943年4~12月,蘇中各部隊全力支援第4軍分區軍民在南通、如皋、海門、啟東地區進行的反“清鄉”鬥爭。

    第1師開展整風運動,進行軍政訓練。8月,挫敗日偽軍8000餘人對東台、泰興地區的“掃蕩”。

    1944年,第1師開展攻勢作戰。1月,在高郵、泰興等地攻克日偽軍據點17處。

    3月,取得車橋戰役的勝利,打通了與淮北、淮南、蘇北的戰略聯係。

    9~10月,第4軍分區軍民接連發動攻勢,曆時45天,取得反“清鄉”鬥爭的勝利。在此期間,劉先勝任第1師參謀長。

    12月,成立第5、第6軍分區,在蘇南丹(陽)北、武(進)北和蘇(州)常(熟)太(倉)澄(江陰)錫(無錫)地區恢複和加強武裝建設,保障長江南北交通的順暢。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