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馬金戈

第1160章合並之後(1/5)

    1941年,皖南事變爆發不久,新四軍重建,一口氣編製了七個師。其中,粟裕是第一師師長。

    可是到1942年,粟裕指揮的兵力幾乎翻了一倍,把另一個師也納入了第一師,歸粟裕指揮。

    這是怎麽回事呢?

    原來重建後新四軍各個師,雖然麵臨敵後極其艱難的形勢,和日偽軍的圍攻,但是發展都比較順利,尤以粟裕指揮的第一師發展最為迅猛,接連打勝仗。

    可是也有一個師,形勢很不樂觀。這就是第六師。

    第六師的師長兼政委是譚震林。譚震林是湖南攸縣人,攸縣隸屬於株洲市,位於湘東。

    譚震林的革命資曆非常老,紅軍創立第一個縣級蘇維埃政府,譚震林就是政府主席。

    譚震林參加過井岡山和中央蘇區的鬥爭,當時他的職位已經非常之高,當過紅十二軍政委。

    在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後,譚震林等人留在閩西蘇區,堅持了三年難以想象的艱苦遊擊戰爭,成功為黨保存了一支紅軍隊伍。

    到新四軍成立,譚震林當過第二支隊副司令員,也當過第三支隊副司令員,地位非常之高。

    到新四軍第六師成立,譚震林擔任師長兼政委。

    第六師兵力很弱,隻下轄兩個旅,一個是第十六旅,一個是第十八旅。

    其中第十六旅的旅長叫羅忠毅,湖北襄陽人,原是馮玉祥的兵,寧都起義之後加入紅軍。

    羅忠毅同時還是第六師的參謀長,旅政委叫廖海濤,福建上杭人。

    羅忠毅和廖海濤都沒有參加長征,是經曆南方三年遊擊戰大難不死留下來的珍貴紅軍種子。

    很多人可能沒有聽說過他們兩位,因為他們在1941年11月就雙雙犧牲了。

    第十六旅位於蘇南,長江以南,乃繁花錦繡之地,日軍必爭之地,經常大舉“清剿”。

    第十六旅麵臨的形勢非常危險,可以說是在敵偽頑的夾縫裏戰鬥。

    1941年11月,三千多名日偽軍長途奔襲,包圍了第十六旅的駐地塘馬。

    當時第十六旅隻有一個旅的兵力,且幾個團分散各處,此時真正在身邊的隻有一個多點團。

    敵眾我寡,經過艱難苦戰,打退日軍的8次進攻,殲敵無數,旅長羅忠毅不幸中彈犧牲,政委廖海濤腹部中彈,也壯烈犧牲。

    他們是新四軍重建後犧牲的兩位高級將領,非常可惜。

    第十八旅的旅長叫江渭清,建國後成就很大,當過江蘇省和江西省第一書記。旅政委名氣更大,他就是溫玉成中將,第一批入朝作戰的誌願軍軍長之一。

    溫玉成執掌的是韓先楚帶出來的第四十軍。

    第十八旅在此之前,因為情勢危急就已經轉移到了江北去。孤掌難鳴,握緊拳頭才能打疼敵人。新四軍軍部就把第十八旅劃給粟裕的第一師建製。還在江南的第十六旅也歸粟裕指揮。

    這樣,第六師隻剩下了師部。譚震林成了“光杆師長”。

    客觀地說,論指揮作戰,譚震林的確不如粟裕,他更擅長做政治工作。

    所以到1942年,新四軍軍部命令第六師並入第一師,粟裕仍然擔任師長,原第六師師長譚震林改任第一師政委。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