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馬金戈

第1158章江南與江北(4/5)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8月,以無錫獨立大隊為基礎,聯合錫南遊擊隊組成第4支隊。

    以蘇(州)常(熟)地區“民抗”常備隊等組成第5支隊。

    爾後,又以第2支隊一部為基礎,與江陰“民抗”常備隊組成第6支隊。

    10月,以第3支隊一部為基礎,吸收上海、青浦等地來的青年學生、工人,組成淞滬遊擊縱隊(即青昆支隊,後南渡浙東,發展成為新四軍浙東縱隊)。

    至此,“江抗”東路指揮部所屬部隊發展到3000餘人。

    民國29年(1940年)11月上旬,東路部隊在指揮部與支隊間增設縱隊機構:

    第1、第5支隊編為第1縱隊。司令員夏光,政治委員劉飛。

    第2、第6支隊編為第2縱隊。司令員陳挺。第3、第4支隊編為第3縱隊。司令員朱長清,政治委員溫玉成。第2縱隊由澄錫虞地區向西推進。

    11月,澄西、丹北的地方武裝獨立支隊上升編為“江抗”第7支隊。支隊長匡誌明。次年2月,“江抗”將沿江地區的江防大隊擴編為江防支隊。

    民國30年(1941年)2月,“江抗”東路指揮部改稱第3支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譚震林。3月,第3支隊改編為新四軍第6師第18旅。

    抗日戰爭時期,堅持蘇中地區鬥爭的新四軍主力部隊改編為第1師。民國30年(1941年)1月,重建新四軍軍部後,由蘇北指揮部所屬部隊編成。

    師長粟裕,政治委員劉炎,政治部主任鍾期光。轄第1、第2、第3旅。計1.3萬餘人。師部駐如皋豐利壩。

    同年4月,蘇中軍區成立,第1師領導機關兼蘇中軍區機關(民國34年4月免兼)。

    民國30年11月,中央軍委決定第1、第6師領導機關合並,由粟裕統一指揮,對外仍保留原番號。

    領導(民國31年4月,旅部與軍分區機關合並)第1旅兼蘇中第3軍分區、第2旅兼蘇中第2軍分區、第3旅兼蘇中第4軍分區、第18旅(由第6師劃歸第1師建製)兼蘇中第1軍分區。

    翌年1月,第2旅旅部率主力至蘇南與第16旅合編為第16旅。

    2、3月間,第1師的第1、第3旅教導大隊和抗大第9分校從蘇中根據地轉移到蘇南溧水地區辦學。

    民國33年12月27日,粟裕率第1師主力渡江南下,於次年1月中旬在蘇浙地區與第16旅會合,1月13日,組成蘇浙軍區。

    4月7日,葉飛率第1師3個團自蘇中繼續南下,改編為蘇浙軍區第4縱隊。

    第1旅民國30年(1941年)2月初,在泰縣王家樓由蘇北指揮部第1縱隊改編。旅長兼政治委員葉飛。轄第1團(由第1縱隊第1團改編),第2團(由第1縱隊第4團改編),第3團(由黃橋決戰後新發展的田鐵夫、陳宗寶兩部編成)。

    次年底,實行主力軍地方化,第1旅兼蘇中第3軍分區。第1、第2團各抽2個營合編為第1團,作為蘇中的機動部隊。其餘2個營拆散充實泰興、泰州警衛團。

    第3團並入泰東警衛團,劃歸第2軍分區建製。

    民國34年4月,葉飛率第1旅(時稱蘇中軍區教導旅,由第1旅第1團、蘇中第1軍分區特務團、高寶獨立團編成)南下,編為蘇浙軍區第4縱隊,轄第10、第11、第12支隊。

    同年9月,蘇浙軍區部隊北撤時,第4縱隊先遂行掩護任務。

    10月15日前後,在常州北孟河、小河鎮一線渡過長江,集結於蘇中黃橋地區。

    第2縱隊(浙東)於10月21日前後從滸浦、福山段渡江,下旬到達海安地區,與第4縱隊會師。

    旋即繼續北上至漣水地區。11月10日,蘇浙軍區第2、第4縱隊和蘇中軍區新教導旅在漣水城合編為新四軍第1縱隊。司令員葉飛,政治委員賴傳珠。

    11月21日,新四軍第1縱隊整編完畢後,即北上山東,原擬進軍東北,後奉命留山東作戰,屬津浦前線指揮部領導。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點擊添加LINE 微風小說官網賬號
(可催更及找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