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馬金戈

第1158章江南與江北(3/5)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第1縱隊由挺進縱隊為主改編。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葉飛。轄第1、第4、第5團。

    第1團由挺進縱隊第1團(原“江抗”第1團)改編,第4團由挺進縱隊第4團改編,第5團由泰州北港口起義的國民黨部隊(由郭村戰鬥期間,王澄率領起義的國民黨蘇魯皖邊遊擊軍第2縱隊第4大隊)改編。

    第2縱隊由第2團、新6團、“江抗”第2團合並編成。司令員王必成,政治委員劉培善。轄第2、第6、第9團。

    第2團由原新四軍第1支隊第2團改編,第6團由新6團改編,第9團由“江抗”第2團改編。

    第3縱隊由蘇皖支隊及地方武裝合並編成。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陶勇。始轄第3、第8團,後增編第7團。

    第3團由蘇皖支隊改編,第8團由江都獨立團改編,第7團原為蘇北指揮部獨立支隊(由郭村戰鬥期間,陳玉生率領起義的國民黨蘇魯皖邊遊擊軍第3縱隊第8支隊改編)。

    新4旅第1團民國29年7月底,蘇北指揮部率部東進,殲滅國民黨頑固派江蘇省保安第4旅何克謙部,何部特務團陳宗寶率部起義,改編為新4旅第1團,屬蘇北指揮部指揮。

    團長陳宗寶,政治委員李一平。次年2月,新4旅第1團與田鐵夫部合編為新四軍第1師第1旅第3團。

    民國29年(1940年)7月,陳毅、粟裕率江南指揮部及其主力部隊北渡長江後,留蘇南的部隊在茅山地區重新組織新江南指揮部,羅忠毅任指揮,統一領導新3團、第4團和獨立第1、第2團等部,約3000餘人,在茅山地區活動。

    翌年1月,新江南指揮部改稱第2支隊。司令員羅忠毅。轄第2、第4團和新2、新3團。

    “皖南事變”後,新改稱的第2支隊司令部率第4團從江(寧)句(容)地區轉移到溧武公路以南的竹簀橋、黃金山一帶。

    2月,第2支隊司令部率第4團第1營轉移至太滆地區,新3團仍分散在茅山地區堅持鬥爭。3月,第2支隊改編為新四軍第6師第16旅。

    這時,江南地區的武裝力量還有林欣兒的挺進縱隊以及其他地方武裝。

    原“江抗”西撤後,留在東路的部隊於民國28年(1939年)11月6日成立江南抗日義勇軍東路司令部(簡稱新“江抗”)。司令員夏光。

    新“江抗”成立後,首先以後方醫院痊愈的10餘名幹部戰士為基礎,組成特務排,逐步擴充建成特務連。

    同時,動員未西撤的原“江抗”獨立第2大隊大隊長殷玉如集合舊部,成為新“江抗”的1個連隊。

    常熟“民抗”經過擴充,組成第1連,編入新“江抗”序列。

    新“江抗”派幹部幫助原國民黨江蘇省保安第4團副營長郭曦晨等收集餘部近百人槍,仍以保安第4團名義隨新“江抗”一起活動。

    至民國29年初,新“江抗”在蘇(州)常(熟)太(倉)地區發展成為400多人的抗日武裝。

    此時,常熟“民抗”又組建了第2、第3連和教導隊。嘉定呂炳奎在“江抗”西撤後重新組織武裝,逐步發展到200餘人,後在日偽重兵“掃蕩”中,受嚴重損失,呂率餘部撤至蘇常地區。

    同年春,中共無錫縣委布置陳鳳威返錫北家鄉,沿用“江抗”獨立支隊番號,重建了三四十人的遊擊隊。

    3月,新“江抗”領導成員作了調整。何克希任司令員,吳仲超任政治委員。

    同年4月下旬,江南抗日義勇軍東路司令部改稱為江南抗日救國軍東路指揮部。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譚震林。

    同時,以常熟“民抗”為基礎組成第1支隊,以新“江抗”特務連、獨立第2大隊及保安第4團等組成第2支隊。

    第1支隊向西深入無錫縣境,第2支隊向東進入太倉、昆山境內活動。

    5月下旬,中共江蘇省委先後將所轄浦東、青浦和昆山等地方武裝移交新“江抗”指揮。

    東路指揮部即以原挺進縱隊為基礎,聯合青浦、昆山地方武裝和嘉定外岡遊擊隊等武裝組成新的第3支隊。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點擊添加LINE 微風小說官網賬號
(可催更及找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