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馬金戈

第1158章江南與江北(1/5)

    新四軍在江蘇活動的部隊,最早為第1、第2支隊,以後發展演變為江南指揮部、蘇北指揮部、新江南指揮部和新“江抗”等。

    重建軍部以後,有第1師、第2師(大部)、第3師、第4師(大部)和第6師。

    新四軍第1支隊,為最早進入江蘇開辟和堅持蘇南抗日根據地的新四軍主力部隊之一。

    民國27年(1938年)6月初,由陳毅司令員率領進入蘇南。司令部設於前隍村。先後取得新豐車站、新塘、句容等戰鬥的勝利。與第2支隊一起開創了以茅山為中心的蘇南抗日根據地。

    9月9日,因日軍集重兵分五路合圍前隍村,第1支隊司令部移至溧陽前馬附近的宋巷裏。

    11月1日,第1團奉命調回皖南,第6團(原屬第3支隊)調來蘇南,歸第1支隊指揮。

    次年5月,該團由葉飛率領東進,在東路地區活動。

    11月7日,第1支隊與第2支隊領導機關合並,組成新四軍江南指揮部。

    新四軍第2支隊,亦為最早進入江蘇開辟和堅持蘇南抗日根據地的新四軍主力部隊之一。

    民國27年(1938年)7月,第2支隊除第4團第1營留皖南軍部外,主力進入蘇皖邊,展開於寧(南京)蕪(蕪湖)鐵路以東,寧杭公路以西的江寧、當塗、溧水、高淳地區,與第1支隊共同開辟以茅山為中心的蘇南抗日根據地。

    民國28年1月,第3團調回皖南。11月,第4團第1營北渡長江,進入揚州地區,開展抗日鬥爭。

    11月7日,第2支隊與第1支隊領導機關合並,組成新四軍江南指揮部。

    民國27年(1938年)4月下旬,新四軍軍部從第1、第2、第3支隊抽調部分幹部和偵察分隊,組成先遣支隊,由粟裕率領赴蘇南敵後進行戰略偵察。

    6月17日在丹徒縣韋崗伏擊獲勝,取得江南敵後的第一個勝仗(戰後先遣支隊分別歸建)。

    民國28年(1939年)11月7日,由新四軍第1、第2支隊領導機關在溧陽水西村合並組成江南指揮部。指揮陳毅,副指揮粟裕,參謀長羅忠毅,政治部主任劉炎。

    統一領導第2、第4、新3、新6團,江南抗日義勇軍(簡稱“江抗”),丹陽遊擊縱隊和江南地方抗日武裝,計1.4萬餘人。

    同月,組成新四軍挺進縱隊和蘇皖支隊。次年7月,江南指揮部進入蘇北改編為蘇北指揮部。

    第2團原屬新四軍第1支隊。民國27年6月,隨第1支隊進入蘇南茅山地區。7、8月連續取得夜襲新豐車站、句容城等戰鬥的勝利。

    民國29年7月,第2團在金壇句容交界西塔山自衛反擊戰後,北渡長江,到達江都吳家橋地區,改編為蘇北指揮部第2縱隊第2團。

    第4團原為新四軍第2支隊第4團。民國28年11月,第1營編入蘇皖支隊,另以地方武裝3個連改編為第4團第1營。

    民國29年10月,第3營渡江增援黃橋後,第4團改編為第3旅第9團。

    新3團原為第4團派幹部到句容與教育界名士巫恒通組織的鎮句江丹人民自衛團,約200人。民國29年初,在溧陽整訓後改編為新3團。

    新6團民國28年5月,葉飛率第6團以“江抗”第2路名義東進後,在茅山地區成立的新團,稱新6團。

    蘇皖支隊民國28年11月,新四軍第2支隊第4團第1營,由張道庸(即陶勇)率領渡江至蘇北儀征以北月塘集。

    12月,取得月塘集保衛戰的勝利。

    翌年2月間,在移居集地區,與挺進縱隊第3團團部及其第1、第3營和1個重機槍連合編為蘇皖支隊。司令員陶勇,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盧勝。

    蘇皖支隊先後參加皖東半塔集保衛戰和蘇北郭村自衛戰等著名戰鬥。

    7月下旬,江南指揮部改稱蘇北指揮部時,蘇皖支隊在塘頭鎮擴編為第3縱隊。

    挺進縱隊原由管文蔚領導的丹陽抗日自衛總團和葉飛領導的江南抗日義勇軍發展演變而成。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