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馬金戈

第1151章馳騁皖江(2/4)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澎湃的曆史大潮,給澗邊村留下抹不掉的紅色印記。占地麵積約26400平方米的新四軍第七師紀念館巍然屹立,有8個展廳、1個專題影像廳,展出各類文物文獻300餘件,全麵介紹了新四軍第七師發展壯大的曆史。

    解說員介紹,七師在這裏開墾荒地、植樹種棉,先後實施了惠生堤、三閘工程等大型水利項目,保障了當時的農業生產,有的工程沿用至今。

    “雖然在戰火紛飛的年代,人民的生活困難,可是七師的戰士們卻自力更生,不僅實現了自給自足,還為新四軍乃至延安都給予了財力物力上的支持。”

    在無為縣紅廟鎮澗邊村,說起村子的革命史,村民無不自豪。“他們住在老百姓家裏,卻從不吃百姓一粒米,農忙的時候還會幫我們做農活,自己也在前麵的山上開荒種地。”

    此外,在南京、上海相繼淪陷之時,皖江革命根據地又發布了一次性稅收政策,所有經過的商戶隻需交納一次稅即可,江浙徽商戶紛紛選擇從這裏運輸貨物。

    一時間,根據地的財政收入大幅提升,為抗戰積蓄了財力物力和信心。

    誕生在皖江大地上的第七師,有著輝煌的曆史。

    在抗日烽火席卷中國大地的關鍵時刻,廣袤的皖江大地上,有一支雄師在逆境中誕生,在日偽頑的夾縫中生存,在對敵鬥爭中發展,在皖江子弟的支持下壯大,為中華民族的獨立和皖江人民的解放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他就是馳騁在以無為縣為中心區的皖江大地上的新四軍第七師。

    1937年7月7日,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件”發生了,日本帝國主義公然發動了侵華戰爭。為保衛家鄉,迎擊日寇,無為、巢湖、廬江縣共產黨組織,組建了幾支抗日自衛武裝和遊擊隊,安定了社會秩序,推動群眾抗日救亡活動。

    無為縣建立了第一支黨領導的抗日武裝——“無為縣國民自衛分隊”。這支隊伍不斷發展壯大後,被整編命名為“新四軍第四支隊無為二中隊”,成為活躍在無為的一支影響很大、戰鬥力很強的部隊。

    1938年11月,新四軍參謀長張雲逸率軍部特務連抵達無為,與國民黨當局進行談判,將新四軍江北部隊統一改編為近千人的江北遊擊縱隊。

    縱隊的指揮機構和主要活動區域亦在無為縣,此時的無為已是共產黨在皖中的政治、軍事中心。

    葉挺軍長及鄧子恢、羅炳輝等人於1939年4月27日到無為進行視察演講。

    4月底,新四軍四支隊奉中共中央命令東進桐城、無為、巢縣等縣,並於5月12日、9月3日,在巢縣蔣家河口和安桐路上的棋盤嶺伏擊日寇,重創敵人。

    同時,在新四軍四支隊的領導下,將新四軍無為二中隊、巢南遊擊隊等地方遊擊隊統一整編為新四軍四支隊領導下的遊擊第二縱隊。

    同年11月,四支隊九團在顧士多團長的指揮下,拔除了無為縣北麵的含山縣運漕鎮的日偽據點。鼓舞了皖江地區人民抗日鬥爭情緒,掀起轟轟烈烈的抗日熱潮,開創了皖中敵後抗戰的新局麵。

    1941年1月,國民黨頑固派陰謀製造了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

    為擊退國民黨頑固派的反共高潮,2月28日,中共中央軍委和新四軍軍部命令在皖江地區的武裝力量成立新四軍第七師,任命張鼎丞為師長,曾希聖為政委。

    當時,對於皖江能否成為一塊鞏固的敵後抗日根據地,許多人存在著一些疑慮。

    皖江東近日軍巢穴南京,南抵日偽重兵把守的蕪湖,西南與國民黨第五、第三戰區為鄰,且地區狹小,港汊縱橫,敵偽據點林立,地處敵偽頑的夾擊之中,建立根據地確實存在很多困難。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點擊添加LINE 微風小說官網賬號
(可催更及找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