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馬金戈

第1151章馳騁皖江(1/4)

    “去年十月你們複電謂巢湖、瓦隔湖間不過百裏,通過甚難,但現時我在無為、桐城已有根據地。雖隻一二縣,其戰略意義卻勝過敵後大塊根據地,應極端重視之。”

    這段文字來自1941年2月1日,毛主席為中央軍委、中央書記處起草的給劉少奇、陳毅並告彭德懷的電報。

    其中“無為”就是現在安徽省無為縣,曾為皖江抗日根據地的核心區,也是新四軍七師的誕生地和師部所在地。

    近日,在無為縣紅廟鎮澗邊自然村,記者走進了新四軍七師司令部舊址。

    家住澗邊村的李先勝今年86歲,他告訴記者,記憶中最深刻的是日本鬼子來掃蕩。“七師在此常駐的時候,我才八九歲。日本鬼子來掃蕩的時候,不少村民的房屋都被燒了。”

    “皖江地區地理位置優越,土地富饒、人口密集,是日偽軍全麵占領和掠奪的重點區域。皖江地域狹小,‘皖南事變’後,是否在此建立根據地,新四軍中不少人是有疑慮的。”無為縣黨史專家王敏林介紹說。

    1941年5月1日,第七師在無為縣胡家瓦屋成立,全師總兵力1900人。“隱蔽據點,穩步向四方發展”。新七師遷至紅廟鎮的三水澗後,該地就成了七師黨、政、軍、群首腦機關的大本營。

    七師先後開辟了桐西遊擊根據地、泊湖遊擊根據地及巢北含和地區,將皖江根據地擴展到安徽的大江南北。

    “華中連成片,無為是關鍵”。時任新四軍政委劉少奇指出,“無為是二師、五師和六師之間的中心地帶,像一個紐扣,起到聯結作用。”

    第七師使得新四軍連成一片,形成鄂豫邊、皖江、淮南3塊敵後抗日根據地相互呼應的局麵,猶如刺刀,插在華中日軍的心髒地帶。

    1943年3月17日,日軍從銅陵大通突襲而來,到嚴橋山上時,距離師部也就3公裏。

    “當時日軍糾集了6000餘兵力,企圖一舉消滅七師及主力部隊。”王敏林介紹,日軍這次“掃蕩”行動非常秘密,夜間行動,器材輕便,繞過七師警戒線。

    當天雨大風急,麵對日軍的四麵夾擊,七師師部決定實行分路穿插,跳出敵人包圍圈。

    向南一路由副師長傅秋濤帶領師機關人員及師部警衛連沿三水澗北麵行進,在石澗埠與日軍遭遇,激戰中打開突破口,奪路南進,繞至日軍後方。

    政委曾希聖帶部分師部人員與師直獨立團向北突圍,沿途相繼與巢縣、東關之日軍展開激戰,18日拂曉進入銀屏區的仙人洞附近,山外則被日軍團團包圍。

    新四軍特一旅奉命在菩薩山阻擊敵人,掩護師直機關和主力部隊突圍。

    18日夜,曾希聖命令師直獨立團,分兩路實施突圍行動。

    20日,日軍千餘人進入山區,開始連續數日的搜山。七師主力部隊即在日軍側背,不斷進行襲擊。

    同時和含、沿江、皖南等各個支隊,趁日軍後方空虛,紛紛向東關、開城橋、橫山等日偽據點進行猛襲,經兩日激戰,殺傷日偽軍300餘人,終將“掃蕩”粉碎。

    在這次反“掃蕩”中,七師付出重大犧牲,損失200餘人。七師供給部部長鄭行福、師直屬隊總支書記曾憲忠、師供給部副部長郭儀鴻等犧牲。

    “第一次掃蕩後,七師總結了經驗,建立了三五裏一個或一村一個的遞步哨、消息樹等各種傳遞消息的土辦法,可以迅速掌握日軍的行軍方向、速度、人數等情報。”

    無為縣新四軍研究會副會長蔣克祚說,“正是情報工作的充分運用,讓此後日軍的幾次大規模掃蕩受到重創。”

    “在艱難困苦的條件下,新四軍第七師在4年多時間裏,建立了麵積3萬多平方公裏的皖江抗日根據地,擁有人口180萬。共與日軍進行了2000多次戰鬥,攻克日偽據點200餘處,擊斃擊傷敵1.4萬人。”蔣克祚告訴記者。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