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馬金戈

第1046章黃河兩岸的抗日壯歌④(1/5)

    魯西、冀魯豫邊兩區合並後,區黨委召開了全區高級幹部會議。

    會議中,初步檢查了存在於主力部隊中的忽視根據地建設,不注意培養、扶植地方武裝,不善於運用鬥爭策略的問題。

    明確認識到邊區的形勢正在向著更加嚴峻的形勢發展;一致認為必須堅持冀魯豫邊平原抗日根據地,而且隻要緊緊依靠廣大人民群眾,克服缺點錯誤,改進鬥爭策略,也是能夠堅持的。

    會議決定,加強軍區工作,單獨建立軍區工作係統,專負地方武裝、人民武裝的組織領導責任,立即著手整頓地方武裝。

    主力部隊擺脫頑軍鉗製,推向邊沿區展開反封鎖、反“蠶食”鬥爭,力爭軍事鬥爭的主動權。

    1941年7月至10月開展的邊沿區反封鎖、反“蠶食”鬥爭,有力地打擊了日偽軍,遲滯了敵人的“蠶食”和分割,使邊區局勢一度有所緩和。

    但因敵人實行重兵封鎖、“蠶食”,局勢又很快惡化起來。

    正當邊區軍民苦戰之際,頑軍孫良誠、高樹勳部先後向邊區的巨南、範觀中心區進犯,軍民不得不進行反擊。

    1942年春,在日軍的逼迫之下,孫良誠率2.5萬餘人通電降日;高樹勳率部退至隴海鐵路以南,邊區周圍已沒有國民黨主力部隊。

    高部在撤退中,邊區軍民掩護其在根據地內進行休整。

    冀魯豫邊區的社會情況比較落後、複雜,會道門較多。許多會道門,或在日軍的政治引誘、軍事壓迫下,或在頑固封建勢力的操縱下,充分顯現出落後性和反動性,它們瘋狂地破壞根據地軍民的抗日鬥爭。

    邊區黨組織區別不同情況,分別采取爭取、瓦解、打擊的辦法,並以爭取、瓦解為主,以打擊為輔,解決反動會道門。

    為了適應日趨嚴峻的客觀形勢,邊區軍民一邊艱苦進行鬥爭,一邊探索轉變組織形式和鬥爭方式。

    1941年底至1942年春,采用組織遊擊支隊的形式開展反“蠶食”鬥爭。

    1942年夏,采用軍事政治攻勢的方式打擊日偽軍。

    與此同時,對黨政軍組織進行了兩次精兵簡政。通過多方麵的鬥爭,對敵鬥爭形勢又有所緩和,但是不久形勢又緊張起來。

    1942年9月下旬,日軍調集重兵對邊區的濮範觀中心區進行了大規模的“鐵壁合圍”式的“掃蕩”。

    10月中旬,日軍在“掃蕩”中心區後,轉而對泰西、運東、直南、豫北進行分區性的輪回“掃蕩”和清剿。

    12月下旬,日偽軍1萬多人對10月份劃歸冀魯豫邊區的湖西根據地進行“拉網”式“掃蕩”。

    由於敵人的連續“掃蕩”和“蠶食”、封鎖、分割,冀魯豫邊抗日根據地變成了“格子網”,尤以泰西、湖西為嚴重。

    據1942年底統計(缺湖西),全邊區有日偽軍據點和碉堡1098個,有日軍6300人、偽軍6萬多人。

    此時,根據地中心區被敵包圍,大部分地區變為遊擊區。邊區軍民就是在這樣嚴峻的局勢下艱難地鬥爭著。

    客觀形勢要求邊區黨政軍領導人必須冷靜、全麵地分析、認識邊區的實際情況,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扭轉嚴峻的鬥爭局勢。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