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馬金戈

第1045章黃河兩岸的抗日壯歌③(1/5)

    八年全國抗日戰爭時期,我黨在黃河下遊衝積平原上,創建了敵後魯西、冀魯豫邊抗日根據地。

    這一敵後平原抗日根據地,在最困難的1942年下半年,仍保留了濮縣、範縣、觀城縣3個完整縣,占整個華北敵後抗日根據地7個完整縣的約43%。

    在看到勝利曙光的1945年1月,發展為“人口將近2000萬,超過太行、太嶽數倍,為敵後最大抗日根據地”。

    魯西·冀魯豫邊抗日根據地,在中國抗日戰爭中做出了巨大貢獻,在中國抗日戰爭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早在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發生前夕,中華蘇維埃人民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周恩來,就派華北聯絡局書記彭雪楓到山東開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

    彭指示共產黨員趙伊坪、張維翰對富有愛國思想、為官清廉、為人正直的山東省第六區(聊城)行政督察專員、保安司令兼聊城縣長範築先進行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

    盧溝橋事變後,趙伊坪向範築先宣傳中共的抗日主張和十大政策,範築先表示擁護,並通過趙伊坪聘請共產黨人到第六區協同抗戰。

    1937年10月,中共山東省委舉行緊急會議,傳達、貫徹9月中旬北方局太原會議精神,製訂了發動抗日遊擊戰爭和分區舉行抗日武裝起義的計劃。

    11月初,山東省委派省委組織部部長張霖之到聊城,以省委代表的身份統一領導魯西北地區的抗日鬥爭。

    張霖之到聊城後,建立了新的魯西特委,劉仲瑩、趙健民、徐運北先後擔任書記。

    11月中旬,日軍直逼黃河北岸,濟南危在旦夕。此時,國民黨山東省政府主席韓複榘多次命令範築先南撤到黃河以南,而中共魯西特委反複向範築先陳述堅持魯西北抗戰的重要意義和前途。

    範築先最終拒絕了南撤的命令,並於19日向全國發出通電,表示“職忝督是區,守土有責,裂毗北視,決不南渡,誓率我遊擊健兒及武裝民眾,與倭寇相周旋。成敗利鈍,在所不計,鞠躬盡瘁,亦所不辭”。

    範築先與共產黨人共同在魯西北樹起抗日的旗幟,這在當時部分國民黨軍隊狼狽潰退、諸多國民黨政府官員紛紛撤逃的情況下,極大地鼓舞了魯西北乃至整個華北民眾的抗日士氣,亦令舉國關注。

    以通電為標誌,範築先與共產黨合作抗戰、開辟魯西北抗日遊擊根據地的局麵正式形成。

    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對國共合作建立魯西北抗日遊擊根據地都給予了極大的支持。

    毛主席親自給範築先去信。劉少奇指示:我黨和範築先建立共同根據地的形式很好,要找第二個、第三個範築先式的人物,創建共同的抗日民主根據地。

    在近一年的時間裏,魯西北發展抗日武裝6萬人,其中共產黨直接掌握的抗日武裝有1萬餘人;建立抗日縣政權23個,其中共產黨員任縣長的有8個縣;組織抗日群眾團體幾十萬人。

    這些有力地打擊了敵人,基本肅清了境內的日偽軍。同時,魯西北地區的中共黨組織得到了大發展,建立了20個縣(工)委和魯西、魯西北兩個特委,隸屬於中共山東省委和冀魯豫省委雙重領導。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