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馬金戈

第1009章接頭口令“丟那媽”(3/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160師的戰報中寫道:“奪取仙鶴門以南陣地,斃敵三四百名,敵騎五六十匹,毀敵炮二門,沿途電話線均被我軍剪斷。”

    日軍《騎兵第三聯隊史》也記錄了這場戰鬥:“傷員接連不斷地從前線被送到聯隊本部附近,這表明戰鬥異常激烈……這場戰鬥給予敵軍以沉重打擊,但我部隊的傷亡也是登陸以來最多的一次。中隊長木村大尉陣亡,繼而宮脅軍曹身中數彈,太田第一小隊長也被手榴彈炸死,下士官兵多人負傷,其情形十分慘烈。敵軍的損失雖數十倍於我,但我主力的損失也給中隊造成毀滅性的打擊”

    不過這隻是開始,13日淩晨5時,突圍部隊遭遇到了更大規模的日軍。

    當上官若雲和封天宇率688團到達湯山、空山一帶時,日軍以50輛戰車,三十餘架飛機,以排山倒海之勢向粵軍發起攻擊。

    粵軍數次發起衝鋒均未能突破包圍,被日軍截成數節,隻能分散各自戰鬥。

    一直打到當天中午,日軍不斷派來增援部隊,突圍部隊占領側翼高山據點,才得以殺出重圍。

    突圍後160師被分成2股,一部剩600餘人於24日抵達徽州。師參謀長鍾漢柏突圍後身邊僅剩9個傳令兵,14日收集散兵百餘人,但又遇到日軍包圍。隻能不斷化整為零,又化零為整。

    15日晚7時左右到達小丹陽,部隊收集一千餘人。鍾漢柏將部隊分成兩個支隊,一個支隊到寧國集中。自己親率700餘人,連續突圍到達徽州,剩420餘人。

    軍長葉肇和軍參謀長黃植楠在混戰中被衝散,換上便衣混入京滬公路上的難民群中,結果被日軍抓去做挑夫。

    先是參謀長黃植楠挑了一段路實在走不動了,日軍踢了他兩腳,他幹脆躺在路邊裝死。日軍不再管他,他輾轉到了棲霞寺難民所,跟廖耀湘一起被當地一個農民收留了兩個多月後回到部隊。

    軍長葉肇接過黃植楠的擔子沒走幾步就走不動,日軍看他實在不行,隻能重新找青壯年接替。葉肇也趁機逃脫,最終輾轉到上海乘船回到廣東。

    66軍參謀處長郭永鑣於13日突圍到達句容縣九華山腳下的墓東村,在這裏看到許多廣東散兵,混亂不堪,彷徨無助,便自告奮勇在此處設立收容站。

    郭永鑣在九華山、高驪山之間前後收容了17天,到12月底共收容官兵1300多人,後於1938年1月10日抵達寧國集中。

    加上上官若雲收容的人,幾支粵軍僅有3000人左右衝出重圍。

    粵軍的口令“丟那媽”看似低俗,但在收容部隊的過程中發生過不小的作用。

    大部隊作戰,少則數千多則幾萬,士兵之間不可能全部認識,全靠口令判斷是敵是友。

    尤其是在部隊被衝散成小股以後,相互之間的聯絡變得更為困難,口令便能防止自己人之間交火。

    在收容時,判斷是否己部士兵,隻要對一次口令就能辨別。在危急關頭容不得慢慢思考,作戰參謀隻能臨時取用一句口頭禪②,好在是粵語,一般間諜還學不會。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注①這個口令並非杜撰,而是寫在了《陸軍第六十六軍戰鬥詳報》當中,原始檔案現存於中國第二曆史檔案館。

    注②粵軍突圍付出了慘重的傷亡,這個口令得以被曆史記錄,背後包含了無數廣東健兒的血淚。軍長葉肇敢於把這個口令寫在戰報當中呈報給中央,說明他按命令突圍,內心無愧底氣足,甚至還透露出一絲對當局的不滿。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點擊添加LINE 微風小說官網賬號
(可催更及找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