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馬金戈

第505章 界首之戰(1/2)

    三官堂①位於桂北興安縣千年古鎮界首鎮湘江渡口不遠處。

    界首鎮,原是湖南與廣西的分界之地,是兩省分界之開頭之首,故名界首。

    紅軍長征過這裏的時候,三官堂屬於下界首,為今天廣西全州所有。

    1950年,國家將全縣所轄西南邊界之新田、百裏、下界首劃為興安縣,三官堂也歸為興安縣。

    1934年中央紅軍長征時,軍委縱隊就是從這裏通過浮橋渡過湘江的。有人說當時浮橋有三座,也有人說是四座。

    據史料記載三官堂建於1912年,因供奉著天官、地官、水官,而得名三官堂。

    它原是一座道觀。後民間將它改為祠堂。但後來人們又為什麽將三官堂改為紅軍堂呢?

    這當然不是當地人主動附和時代的需要,而是被迫適應時代的形勢改的名。

    現在有人認為,三官堂之名好,為什麽要改名呢?那是因為鑒於當時的形勢,不改不行啊!

    “文革”時期的“破四舊,立四新”,有些人認為三官堂是“迷信堂“,聲言要砸了它。

    這一座建築要砸了它,確實蠻可惜的。如果能保護好它呢?於是人們就想到它曾經的輝煌。

    它畢竟是湘江戰役中紅軍使用過的指揮所。是有紀念意義的。

    所以有些有智慧的民眾發覺不妙,便靈機一動,提出改名為“紅軍堂”。這樣,那些聲言要砸了它的人才不敢說了。這樣才將它保護下來了。

    這座三官堂雖然在廣西轄區內,但當地人卻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有人說,三官堂為湖南人所修,曾作為湖南人的會館。

    不過這隻是一種說法,並見不到記載。

    三官堂分前後兩廳,為兩進,中有天井,麵寬約13米,進深13.8米,建築總麵積約180平方米。

    三官堂坐西麵東,門前臨湘江,距離界首渡口不到100米。

    “三官堂”是當年朱德、彭德懷指揮紅軍突破敵人第四道封鎖線——湘江戰役指揮所舊址,又是紅軍在門前架設浮橋渡河的主道。

    當年中央紅軍兩個縱隊就是從這裏通過浮橋渡過湘江的。

    1934年11月25日,紅軍突破了敵人布置的三道封鎖線,進入了廣西境內。

    為了在湘江沿岸的界首、大坪、屏山渡等處渡江,從而繼續向西挺進,紅一軍團前鋒於11月27日占領了從界首至屏山渡共30公裏的湘江沿岸的各渡河點。

    同日紅三軍團前鋒第四師占領了界首以南的光華鋪。

    28日紅軍工兵部隊在界首架設了三座浮橋(又有人說是四座浮橋)。

    紅三軍團軍團長彭德懷就是在這座三官堂裏指揮湘江戰役的。

    處在生死存亡關頭的紅軍,又一次挫敗國民黨妄圖剿滅共產黨的陰謀。在這一重要的曆史時刻,三官堂可以說作了極為重要的見證人。

    湘江戰役的慘烈程度,在紅軍曆史上當居首位。激戰中,桂軍曾兩次攻到離此堂不足百米的地方。

    軍團政委楊尚昆多次勸彭德懷轉移,但彭德懷以這裏便於指揮,有利於掩護中央軍委過江為名,而拒絕離開。

    朱德、周恩來等軍委領導過江後,也曾在此堂指揮部隊渡江。

    戰鬥最激烈時,彭德懷登上三官堂的二樓,舉著望遠鏡觀察戰場情況。很多戰鬥指令即是在堂上發出的。

    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紅軍在湘江上遊廣西境內的興安縣、全州縣、灌陽縣,與國民黨軍苦戰五晝夜。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