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家歡樂江小白沈雲姬

第八九章、說辭為哪般(2/2)

    溫晨軍說,我最近在翻閱清史稿時,發現清代作者俞森的《荒政叢書》中這樣提道:賑災有二難、三便、三權、六急、六禁。即:二難,一為得人難,二為審戶難;三便,一為極貧之民便賑米,二為次貧之民便賑錢,三為稍貧之民便賑貸;三權,一為借官錢以買賣糧食,二為興築水利、土木工程以助賑,三為貸牛種以通變;六急,一為垂死的貧民急需稠粥,二為患病的貧民急需醫藥,三為病愈的貧民急需湯米,四為已死的貧民急需埋葬,五為被遺棄的小兒急需收養,六為受傷的囚犯急需寬恤;六禁,即禁止掠奪性捕魚,禁止搶劫偷盜,禁止防礙出售,禁止抬高物價,禁止宰殺耕牛,禁止勸人出家當僧尼。明代,賑災濟貧的措施已相當完善。清代把中國古代的救災製度推向了一個鼎盛階段。《清史稿》中,“以工代賑”這個詞頻繁出現。

    溫晨軍還說,自從漢代以來的一些災荒救濟指南中,通常都會給“工賑”留下一些篇幅,而以晏嬰、範仲淹等人為例來加以說明。官方的工賑法規一般是規定常平倉中的錢穀在荒年時,必須用於從事水利工程以便賑濟災民。清朝乾隆年間,有一道上諭要求仔細勘察各省待修的城垣,列上各項工程的優先順序,這樣一旦有需要就可以立刻實行以工代賑。

    在談到以工代賑的作用時,溫晨軍斬釘截鐵地說,以工代賑最直接的作用就是是使災民生活有所保障,使貧困農民有一定的經濟生活來源。他還舉例說,宋代嘉祐年間,雇民興修萬春圩,役工112萬,費米3萬斛,錢4萬。每工平均支米2.7升,錢若幹。紹興二十九年雇工開浚平江府諸浦,役工約337.4664萬,費米101539.89石,錢337466.3貫。每工計支錢100文,米3.1升。

    曆代以來,以工代賑不僅緩解了各種水旱災害,而且對水利事業具有直接的推動作用。很多圩田、道路及水利設施便是通過以工代賑而興修起來的。

    同時,以工代賑也是保障社會穩定的重要手段。史料稱,在範仲淹的治理下,兩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以工代賑緩減了災民背井離鄉狀況。正所謂“窮民無事衣食弗得,法網在所不計矣。故盜賊蜂起,富室先遭荼毒,而饑莩亦喪殘生,為害可勝言哉?今勸富民治塘修,饑者得食富室無虞,保富安貧之道莫過於此。”

    經過溫晨軍不厭其煩的宣傳、鼓動,鬆山縣的龐大標美路計劃以及以工代賑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短短幾年時間,有村必有路,有路必是水泥路或柏油路的景觀,活靈活現地展現在鬆山人的眼中,溫晨軍的功績有目共睹,為他的仕途打下了堅實的根基,官職得以一路飆升。以鬆山縣為基礎升格為地級鬆山市以後,他毫無懸念地坐上了市委書記交椅。

    如果不發生意外,溫晨軍不僅可以穩坐釣魚台,而且還有可能繼續平步青雲。然而,這鄭雲奇的一連串荒唐舉動,卻把溫晨軍逼上了絕境。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