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家歡樂江小白沈雲姬

第八九章、說辭為哪般(1/2)

    溫晨軍在全縣標美路誓師動員大會上高調宣布,要從根本上改變鬆山縣的交通狀況,除了爭取上級政府的政策和財政支持外,就是堅持以工代賑。溫晨軍說,以工代賑是指政府投資建設基礎設施工程,受賑濟者參加工程建設獲得勞務報酬,以此取代直接救濟的一種扶持政策。現階段,以工代賑是一項農村扶貧政策。國家安排以工代賑投入建設農村小型基礎設施工程,貧困農民參加以工代賑工程建設,獲得勞務報酬,直接增加收入。修建標美路,達到村村社社通公路的目標,是農村基礎設施工程中的重中之重。

    溫晨軍還從曆史文化的基點開始,用大量的篇幅,引經據典,向他的部屬們詮釋了以工代賑的在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真正意義。他說,“中國自漢代以來就存在著‘以工代賑’的經濟思想,早在公元前2002年,西漢戴聖編纂《禮記·月令》篇中就有‘季春之月發倉廩,賜貧窮,振乏絕’的記載。《漢書·食貨誌下》‘虛郡國倉廩以振貧’;《清會典.戶部》‘恩賞地……有賑田,貴州有之’《後漢書·質帝記》‘方春戒節,賑濟乏厄’。都為以工代賑的‘賑’字作了最好注解。正如鄭玄所注‘振,猶救也’。縱觀曆代的扶貧賑災,所采取的措施主要有減賦、免征、平糶、賑濟、借貸、安輯、撫恤等。減賦、免征,即減免稅收;平糴,即在災年平價調撥賣出糧食。賑濟包括糧賑、錢賑、物賑、粥賑和工賑,借貸是指由國家出借錢、糧、種子等物給災民並於秋成繳還,安輯指對遇災流亡在外的災民的安置,撫恤是恤孤貧、養幼孤。‘工賑’是賑災諸多的措施之一。通過這些典籍的引證,我們不難明白以工代賑就是以無償發放實物、現金為手段,鼓勵、支持人民群眾通過勞動方式來領取,達到濟困、度荒、減災或獎勵、賞賜的目的,是一種獨特的救濟、賞賜方式之一。發放實物的種類古代較為單一,賑田、賑糧、賑食、賑貨幣。”

    不管台下的人們聽得懂還是聽不懂,是在認真聽還是似懂非懂是聽非聽,溫晨軍依然采用灌輸的方式,不厭其煩地向他們宣傳以工代賑的意義,講訴以工代賑的故事,從盤古開天辟地到秦漢、唐宋,再到元明清以致近代現代,凡是有利於說服把大家的思想,都把它集中到主題上來引證,史跡、典故的力量,他都最大限度地把它們發掘出來,調動起來,充分地為主題服務。

    他特別講解了宋代政治家範仲淹在這方麵的壯舉,他說,“以工代賑的這種思想到了宋代更加活躍了起來,大家可以在沈括的《夢溪筆談》中去查一查,因為這裏麵沈大師提到了政治家範仲淹在浙西時為緩解吳中饑荒而采取的工賑措施。”

    溫晨軍說,“我最近在資料中看到,那個時候吳中地區遭遇大饑荒,餓死了很多人。當時範仲淹正擔任杭州太守,他采取了包括發糧、募民存餉等方式來使人民擺脫困境。吳中人都喜歡競渡,就是賽龍舟,又都信佛,對佛事很是虔誠。於是範仲淹就號召大家都去賽龍舟,有太守親臨比賽現場。同時,他還召見佛寺的主管,跟他們說:‘現在是饑荒年歲,工價是最低的時候,你們可以大興土木,好好地修繕寺院。’於是,大大小小的寺院都熱火朝天地開工了。他還新蓋了糧倉和吏舍,每天有數千餘民工在工地上幹活。這時候,有人上奏參劾他嬉遊無節,不恤荒政,而且大興土木,傷耗民利。範仲淹上書自我辯解說:‘之所以鼓勵人民嬉遊,興造寺院及館舍,乃是為了讓老百姓能夠發一些餘財,以接濟那些貧困的人。對付荒年,沒有比這個政策更好的了。’這一年,兩浙地區隻有杭州的老百姓沒有流亡,這都是因為範仲淹的工賑政策的功勞。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