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民”與教民

第一節 拳術的變異(1)

義和團運動的首發和高發區,恰好也係具有悠久的武術傳統的地區。作為運動起源和最興盛的山東、直隸兩地,習武之風,冠於全國。兩地的許多拳術種類如大小紅拳、梅花拳、神拳、金鍾罩及八卦掌等,都與義和團拳術有淵源關係。義和團的拳首,大多數由鄉村拳師、遊方藝人、會武的僧道以及武舉武秀才轉來,凡是見諸記載的義和團首領差不多都有一身武藝,否則就難以服眾,象趙三多和閻書勤等十八魁,朱紅燈、李長水、於清水及心誠和尚、晤修和尚、王道士和武舉趙斌(阜城)、武成傑、胡連生(深州)等等均屬之。李長水“能耍八十斤重的大鐵刀”,於清水則善使槍(“紅纓子槍,擰三擰”,),閻書勤長於紅拳,趙三多是梅花拳著名拳師,而天津“義和神團天下第一壇”的拳首張德成,也有一身“驚服眾人”的功夫。一般的團民,也多為平日就喜歡練武“會架子”的青少年農民。雖然我們在義和團拳壇上法附體後的跳踉舞弄中,有時很難準確考證其具體的武術套路,但處於這樣一種習武文化的氛圍中,又是這樣一批習武者的參予,武術的確是在義和團中普遍存在著的。 一、上法表演與當敵武術 實際上,義和團的拳術或曰武術是以兩種形式存在的:一是在拳壇上法附體後徒手及器械的耍弄;二是臨敵實戰時的技擊功夫。至於前者,從目前的記載來看,幾乎很難從中尋出武術套路,盡管它也有武術動作的根底在。直隸總督裕祿在運動初期曾就義和團拳壇上法時的“武術”向朝廷匯報,雖然是貶低口吻,卻不能說沒有一點道理:“此等教拳匪徒,經地方官獲案訊驗,並無真實本領。所傳率係十餘歲幼童,閉目跳舞,狀若癡癲。所演拳棒,毫無門路,究之信者,概係鄉間愚蠢之人,稍明事理者不為也。”但是,“毫無門路”並不等於“無真實本領”,在武風大熾的直隸農村,即使是“鄉間愚蠢之人”也斷不會讓“無真實本領”的人朦騙。義和團拳壇上演習的拳術與槍棒,其原初形態往往源於傳統武術中的套路或拳式。如神拳載於戚繼光《紀校新書·拳經提要》,王圻《續文獻通考》亦記有“趙太祖神拳三十六路”、“張飛神拳”、“童子拜觀音神拳”等套路。紅拳是長拳中的一種,相傳有三十六套路有十大盤功為基本功法,以閃展騰挪、勁力脆快、剛柔相合為特征。在有關義和團記載中這類拳師普遍傳習的拳法,師傅多是各門派的傳人。如濟寧團首陳兆舉、邵士宣都是有名的紅拳師。壇口的拳師們在教拳之初,如果沒有點真才實學,是根本不會有人跟他學的。 但是,義和團老師及大師兄所教的,確又不象有特定程式和規範的武術,除了有些壇口教一點“踢腳、甩手”、“跑架子”的簡單拳式之外幾乎是不分套路的“速成”式。有許多記載都告訴我們,練“義和神拳”者十幾天、幾天甚至半天即可學成。有目擊者說: …有所謂義和團者,專以傳教惑人,浸潤至今,匪勢大張。其法有咒語數種,或八字或十二字,或十六字二十字,以及十數句不等者。誘十數齡之童子,教其闔晴念咒,麵南三揖。該童子即仰臥地上,移時躍然而起,自報姓名,要皆前朝英傑也。報畢,即作拳勢,往來舞蹈。或持竹竿秫楷木挺等物,長者以當長槍大戟;短者以當雙劍單刀,各分門路,支撐衝突,勢極凶悍,幾於勇不可當。每演時,必聚童子數十人合練之。其初學之一二日,由臥躍起,仍閉目跳舞。若置人物於其旁,則決無觸礙,舞畢欲退,則向南三揖,口稱老師請回,該童子即複如常。由是練至數日之外,即不仰臥,不闔晴矣,欲演源勢惟念咒一通即時手舞足蹈,頗極超距之能,退時一揖而罷。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