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民”與教民

第二章 華北農村文化視野中的

義和團政治理念 義和團運動,實質上是幾十年反洋教鬥爭的升級,是民眾對民族危機尤其是瓜分狂潮的本能反應。在內涵上,義和團的政治意識與農民在19世紀下半葉反映了社會秩序激變的政治意識並無二致,義和團運動的揭帖、文告、乩語和傳單口號,直接承襲了反洋教的政治和文化傳統,體現了農民對亡國危機深化的焦慮。但是,義和團運動畢竟是一場大規模的席卷北部中國的有千百萬農民幾乎同時加入的武裝農民起事,在社會屬性上顯然與那種呈局部散發狀態的反洋教鬥爭不同,其中許多因素,類似於以往的農民起義(正如運動中許多紳士誣之為綠林黃巾或“白蓮教”一樣)。它既是一種“舉國若狂”的反帝、滅洋、打教狂潮,又是一場農民自救並救國的武裝起事。運動遠遠超出了反洋教的範圍,矛頭直接指向帝國主義的侵略和西方與西方文化在中國的存在,同時也摻雜著對封建經濟階級長期壓迫的逆反心理。義和團的政治意識,比之運動前的農民政治意識,民族危機感更強烈,自救、救國意識更明確。義和團運動是少見的極其缺乏領袖個人因素的農民運動,其政治性格更帶有農民習性,以及小生產者在絕望時的激烈情緒。也就是說,當政治意識確定了他們首要敵對目標時,他們政治行為的選擇更易於受他們日常群體性格(此時已化為政治性格)的影響:在行為方向上,政治意識把關;而行為方式的選擇,則與政治性格為關。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