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民”與教民

第二章 農村教育塑造的農民政治意識

農民的教育以小渠道為主,小傳統文化實際上塑造了農民的意識形態。雖然某些道學氣的統治者對此很不以為然,明清兩代,就多次發生督撫禁戲、禁廟會事件。但實際上,上層統治階層的道德標準卻在很大程度上是靠這“不入流”的小渠道傳遞到農民之中的。從總體上來說,同一文化體係中的大小傳統並不相悖,小傳統文化雖然豐富燦爛,但在意識形態上卻依靠於大傳統的指導,無所附麗,小傳統就會迷失走向。忠孝節義這些為統治者津津樂道的封建理念,農民之所以也認可和稱道,恰恰依托於小傳統的中介,而小傳統文化也不能不做這個中介。 但是,農民所受的教育又是文化邊緣性很強的教育,就是屬於大傳統的學校教育,落實到農民頭上,也由於其通俗性和世故氣而衝淡了道德意識的“純正”,至於小傳統文化則更是野性難馴,時常乖離“正道”。小傳統文化就有點象大傳統的無法無天的驕子,既難以割舍,又無計管教。因此,在這種教育影響下的農民政治意識,就難免不呈現出既令統治者喜,又令統治者懼的景觀。 過去時代的農民有沒有政治意識?對此,學術界的答案並不都是肯定的。事實上,即使是持肯定態度的人,也很少有能勾勒和描繪農民政治意識者。農民雖然富有創造力,但大多體現在民間文學和藝術上,他們缺乏建構政治意識尤其是政治理論的能力和自覺。農民起義的領袖也有進行理論建構的(如洪秀全),但更偏於宣傳鼓動,而且不能代表處於常態的農民政治意識。中國農民的政治意識是零散和非係統的,缺乏理論的自恰和邏輯的必然,但是我們卻不能因此而抹煞它的存在,否則就無法解開曆史上中國政治的深層之謎。 在此,我們勾勒農民的日常政治意識,主要從這樣幾個方麵搜尋資料:一是農民的口頭創製,俗語、俚諺、民歌、民謠等;二是為農民所喜聞樂見的戲曲思想(不包括那些官方色彩太濃,有明顯說教意味的成份);三是農民日常帶有政治意味的行為模式及這種行為模式所表達的政治意蘊;四是農民所參予並廣泛接納的宗教意識。這四者之中,有農民自己表達的思想,也有借他人之口表述而為農民所認可的思想,還有透過農民行為模式分析出來的思想傾向。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