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民”與教民

作品相關(3/3)

    比較而言,在日益拓寬和深入的晚清專題史研究中,學術界關於教民問題的研究還是相對薄弱的。作為在基督教在華傳播史、晚清民眾意識史、反教會鬥爭史、義和團運動史以及近代中西文化關係史上都應占據一定地位的教民,似未能受到研究者充分的重視。除了極個別的論著之外,無論是在有關傳教士與近代中國的研究,還是在對中國人民反教會鬥爭的分析中,教民問題包括其曆史概況、社會構成、入教動機、組織體係和生活方式,以及其在中國社會大變動中的政治意識和社會文化心理狀態等等,都未能展開探討。而在有些研究中,由於著重揭示的是那部份動機卑劣、行為不端的入教仗勢者的史實,而相對忽略了教民群體中複雜的成分構成和紛亂的意識狀態,從而使得教民形象的描述上有一定的“臉譜化”傾向,如果把近代教民看成是一班無信仰可言的“吃教者”,或與之相反,說教民是摒棄了傳統觀念的“洋教徒”。這類判斷,似未能充分揭示出教民群體的本來麵貌和內心世界。為了從研究教民的角度來探討西方政治侵略、文化征服對中國下層社會的影響,取得對近代教民意識狀態的更具體的認識,並進而把握基督教在華傳播的社會效應,本文力求在繼承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有關原始檔案、文獻記載和口碑史料進行網羅鉤稽,整理縷分。對教民意識,主要是教民在上個世紀之交的大動蕩中表現出來的社會心理、意識和行為,作了粗淺的描述和分析。

    最後需要指出的是,決定曆史的根本動因是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是社會經濟結構的發展變化。我們所進行的社會政治意識研究,隻是一種定位前提下的研究,並無誇大其曆史地位之意。研究的重心在於盡可能客觀地描述義和團意識和教民意識的存在狀況,剖析其源流和脈絡,在此基礎上表達個人的一些觀點和看法。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傅山(青主)論書時曾有言道;“寧拙毋巧,寧醜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率真毋安排。”這句話借來喻我們的研究,也有幾分相近之意。

    我們這項研究的文化區域範圍,基本限定在以華北為中心的北方地區,因為這一地區是為人們所公認的義和團發祥與勃興之地。也是近代民教衝突最劇烈的地區之一,民教雙方在上個世紀之交的大衝突,恰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觀察各自行為與觀念的機會。

    第一編 從鄉土開始的話題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