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首相

後記 1(2/3)

    時代背景。十六世紀中葉是世界曆史的轉折點。在大航海和文藝複興兩輪驅動下,西歐跨過了轉型的門檻。同時代的中國也具備了向近代邁進的條件,史學界有晚明大變局之論,甚至有“隆慶開關(解海禁)”乃中國近代史開端之說。此時的大明帝國,與開國初期已大異其趣,商品經濟繁榮,文化早已突破了官方意識形態的藩籬而走向多元,社會生活也變得活躍,曆史即將進入拐點。但官僚隊伍萎靡、貪腐、守舊,國家機器已鏽跡斑斑,運轉失靈,猶如一艘碩大破舊的航船陷進泥沼難以自拔。就是在這個背景下展開的。換言之,這部是站在大曆史維度,以明朝官場親曆者的視角,講述當年發生的故事,重現轉型前夜那段猶暗乍明、朦朧躁動的曆史。我期盼著,通過解析官場中人種種行為背後的製度、文化、心理動因,在廣延的時間和空間中,完成對人治社會“官人”暨讀書人的價值追問,使公平、正義、理性之光,照進曆史的時空隧道。

    高拱其人。對高拱這個人物,我有一個認識過程。隨著研究的深入,深感這是一位非常了不起而又不幸被埋沒的人物。他的超前意識不為當世所知,如果後人再不認可,對曆史上傑出人物來說,就太不公平了。高拱是一位站在時代前麵開風氣的人物,他銳誌匡時、肩大任而不撓,給因襲萎靡、積弊叢生的老大帝國帶來清明剛健新風,又以忠誠、幹淨、擔當著稱。隆慶皇帝稱讚高拱精忠貫日,貞介絕塵;養氣極其剛大,為眾人所不能為,有不世之略,建不世之勳。高拱推行的一係列改革,在舊機體上注入了新基因,他所主導的對蒙古實力最強大、對大明威脅最大的俺答部的封貢互市,使長城以外的北疆名正言順地成為大明的組成部分,從而為中華多民族統一國家的形成和鞏固奠定了基礎,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不惟如此,高拱是有可能引領中華號航船駛向新航道、實現轉型的傑出政治家。重新審視高拱的執政理念、施政舉措、關鍵時刻的抉擇,當代學者認為中國在明末實現轉型的條件,高拱都在不期然努力創造中。高拱不僅是一位能幹的有謀略的政治家,他還有著過人的理論勇氣,也是一位博學精慮的思想家。最難得的是,高拱致力於移風俗,身體力行,試圖以手中的權力和自身垂範,扭轉官稱中普遍存在的貪腐、結黨、奢靡、虛飾等邪氣,即使明知被陰謀包圍,也堅持堂堂正正,按牌理出牌。他力推一個“公”字,公平、正義,在傳統文化中,在帝製時代的官場,是最稀缺的。

    但是,由於以下原因,高拱長期被埋沒:一是高拱執政時間短暫,隻有兩年半左右。二是清朝官修《明史》有意壓低高拱。高拱以威製外夷的功勳最著,而清朝以外夷入主中原,對高拱事跡諱莫如深,甚至下令毀禁了高拱的《邊略》一書,官修史書對高拱也有意壓低。三是高拱得罪了當時的文壇領袖王世貞。王世貞因其父平反一事受阻,認為是高拱從中作梗,對他恨之入骨。在王世貞的曆史著作中,對高拱評價很低,而王世貞及其著述在明末清初,具有廣泛影響,甚至官修《明史》基本上照抄了王世貞的《高拱傳》。四是高拱意識超前、整飭吏治、肅貪反腐,加上性格暴躁,不為同時代的士大夫所接受,說他好話的人不多。五是自民國以來,為了樹立張居正,有意壓低甚至醜化高拱。當然,還有一個史觀問題,即缺乏宏觀曆史關照,沒有把明朝中後期的曆史放在社會轉型的時空流變中去審視,所以對執政者是不是順應時代潮流的問題較少考慮。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