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英豪傳

第九十六章 蝶變(1/4)

    變化在根據地隨處可見,即便是新占領區,也象春天一樣煥發出新的麵貌。

    春天,大地從冬寒裏蘇醒複活過來,被人們砍割過陳舊了的草木楂上,又野性茁壯地抽出了嫩芽。

    不用人工修培,它們就在風吹雨澆和陽光的撫照下,生長起來。

    遍野是望不到邊的綠海,襯托著紅的、白的、黃的、紫的……種種野花,一陣潮潤的微風吹來,那濃鬱的花粉青草氣息,直向人心裏鑽。

    無論是誰,都會下意識地把嘴張大,深深地向裏呼吸,象痛飲甘露似的感到陶醉、清爽。

    “這就是咱家的田地。”老孫頭敞開了小半拉棉襖,指著麵前的一片耕地,招呼著家人,“今年先來三十畝,明年看情況再申領。”

    臨近開春,百姓們便開始申領土地,開始耕種。

    農具、種子都由官府登記發放,百姓們可按每人每天一斤雜糧的標準從官府領取口糧,這些都算是從官府借的。

    以村為單位,又有軍隊分派而來幫助耕種,還征召了些騾馬牲口,統一使用,以提高生產效率。

    而各種賦稅或減或延,總之是先讓百姓有緩一緩的時間,穩定住社會秩序,並盡量在最短的時間內減輕財政負擔。

    當然,政府推出種種惠民政策的同時,也有著種種的硬性規定。種什麽作物,由官府決定;每十畝地必須有半畝種苜蓿,而苜蓿成熟晾幹後,將作為今年的田賦。

    在莒州地區,則十畝必種五畝土豆,以下半年在全根據地推廣種植準備資源。

    在這樣的硬性規定下,不僅百姓能有溫飽,戰馬草料的儲備也開始進行。

    生活水平是一步步提高的。先吃飽再吃好,政府能做到這種程度,已經是盡了最大的努力。

    而對新光複區的百姓來說,從苦難中解脫,這些政策便已經足夠讓他們難欣鼓舞了。

    有自己的田地,是農民最大的希望和夢想。

    而農民恰恰是那個時代人數最多的社會階層。戰爭摧垮了原來的秩序和所有製,在重新分配時,幸存下來的人們自然會享受到勝利的福利。

    “可還不是咱家的呢!”老婆子心裏喜歡,卻故意擰著說道:“還上官府借的,還要交好幾年賦稅,這田地才歸了咱家呢!”

    “那也不是很難哪!”老孫頭白了老婆子一眼,說道:“別忘了,咱是軍屬,現在就有十畝地是咱家的。其他的也交不了多少賦稅。”

    “爹,我覺得咱家申領得有點少。”老大四下瞅著,看出了問題,指點著說道:“明年要再申領,可就不是一片了,說不準給安排到挺遠的地方,耕種起來麻煩。”

    先交通要地和大中城鎮周邊,再逐漸向偏遠地方安置,這是政府的統一規劃。

    你申領一塊,我申領一塊。自然不可能在田地周邊預留出空地,以供日後申領,老大說得確實是這個道理。

    “那,那也沒辦法。”老孫頭搖著頭,今年是個什麽收成,誰心裏也沒底。要的多就繳得多。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