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英豪傳

第九十六章 蝶變(2/4)

    什麽事情都不可能盡善盡美,讓百姓耕者有其田,有盡快恢複生活的希望和盼頭,曆史上沒有哪個政府做得比現在更好。

    要知道,這可是在戰爭未止的情況下推出的政策。

    從這裏也可以看出孟九成的治政思路已經完全改變,寧可將戰爭緩一緩,也要把內部先搞好。

    而他的視野,他的眼光,他的知識,往往會想出別人想不到的辦法。而且,他思考得長遠,思考得科學。

    比如剛剛過去的冬天的禦寒之物,棉花是肯定不夠的,而羽絨服便作為短期的禦寒衣物進行了生產。

    為什麽說是短期呢,因為孟九成弄不出高級的麵料,解決不了鑽毛的問題。

    好吧,給凍得瑟瑟發抖的老百姓穿,誰又會挑這個毛病呢?哪怕含羽量再大一些,也比單衣保暖不是。以後呢。棉花多了,還是要淘汰這不合格的“羽絨服”。

    除了穿,還有吃的問題。無論是在寒冷地區作戰,還是大運動量的訓練,士兵們都需要高脂肪、高能量的食物。

    即便是從改善百姓的生活著想,肉食也是多多益善。在糧食並不充裕的時期。養鴨、養羊、捕魚似乎是成本最低的副食來源。

    但孟九成並不滿足於此,他早已盯上了更大的家夥,而且是不用自己飼養的。

    捕鯨,這項活動可追溯到史前時代,當時北極區的人們利用石具來捕鯨。

    巴斯克是最早從事商業捕鯨的歐洲人,他們冒著風浪行駛很長距離到紐芬蘭及冰島沿岸。這樣橫渡大西洋的航行早在1372年就已開始。在17世紀內,荷蘭人及英格蘭人均組成過龐大的捕鯨船隊。

    中國海域的鯨魚主要在東海和南海,黃海有少量,渤海較少見。

    等到海軍建立起來,或者是商家聯合組織捕鯨船隊,便以濟州島和琉球為基地,一方麵進行海上訓練,一方麵進行捕鯨作業。

    一頭鯨魚身上有以噸計的肉食,以噸計的脂肪,連鯨須、鯨骨也有用途,很是具有商業價值。但中國的捕鯨量曆來都很少,隻是偶爾對近岸的鯨類進行獵捕。

    孟九成看中了濟州島,如果有了這個基地。捕鯨船便可以把捕殺的鯨魚盡快拖到岸上進行加工。

    比如把鯨脂提煉成油,把鯨肉製成熏肉、風幹肉、臘肉。以便長期保存。

    實際上,這個設想並不遙遠,隨著對海軍的持續投入,再有一兩年,孟九成相信便能吃到象小牛肉般細嫩的鯨肉。

    而三年內之後,隨著對鯨魚出沒海域的掌握,以及捕鯨技術的成熟,鯨魚肉將會越來越多。先供應軍隊,然後再走進尋常百姓家,也就不是什麽遙不可及的幻想。

    其實,就目前的戰爭本身而言,金軍已經沒有勝機。收縮至河南是早晚的事情。紅巾軍麵對著後勤物資的壓力,金國也同樣如此,甚至比紅巾軍更困難。

    孟九成現在所要考慮的是金軍收縮後,紅巾軍是否有能力一麵醫治戰爭創傷,對占領區進行恢複重建,以穩固地方;一方麵迎戰更凶惡的敵人——蒙軍。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