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重工

第六百九十八章 功臣趙辛未(1/3)

    徐致遠的猜測沒錯,勃朗公司、埃爾公司等歐美企業之所以願意支持中國搞出釕觸媒合成氨工藝,的確存著讓中國企業與日本企業互相競爭的心理,這樣他們就可以坐山觀虎鬥了。

    日本是一個後起的工業國,在五六十年代的時候,日本與八十年代的中國相仿,也是依靠大量引進西方技術,以形成自己的裝備製造能力。日本人的學習能力很強,加上勞動力成本低,很快就成為國際裝備市場上的一個強有力的競爭者,開始蠶食傳統上屬於歐美的裝備業務,其中也包括了化工設備的業務。

    歐美都已經過了靠出大力、流大汗來賺錢的階段,它們憑借著技術上的優勢,幹的都是高附加值的業務。它們賣出去的一套設備報價幾億美元,其中的原材料等支出連1/3都不到,餘下的都是附加值,用於支付工人和管理人員的高薪以及股東的高額紅利。依靠技術上的壟斷,歐美國家的百姓能夠過上輕鬆而富裕的生活,同時還用詫異的眼光看著一幹發展中國家的百姓,不明白他們為什麽起早貪黑地工作卻依然食不果腹。

    日本的崛起,從全球的利潤蛋糕上切走了巨大的一塊,讓歐美企業感覺到了威脅。日本人的技術水平稍遜於歐美,但勝在成本低,具有物美價廉的優點。在美國市場上,日本汽車就是劣質廉價的代表,但恰恰就是這種劣質廉價的汽車,卻搶起了許多美國老牌汽車廠商的份額,讓它們陷入經營困境。

    國際化工設備市場的情況也是如此,日本人最早做的化工設備比較低端,利潤菲薄,屬於歐洲人已經打算放棄的市場,日本人把這個市場占了,歐洲人並沒有什麽不滿。可誰曾想,日本人利用從低端市場上賺到的利潤,不斷地發展自己的技術,逐漸把爪子伸進了歐洲人的餐盤裏,這就讓這幫歐洲大爺感到憤怒了。

    日本人的競爭手段非常簡單,那就是打價格戰。日本雖然也已經是一個發達國家,但卻是一個非常勤奮的發達國家,以至於“過勞死”這樣的事情都是屢見不鮮的。歐洲的那些發達國家可都是貨真價實的發達國家,一天上六小時班,夏季有一個月的假期,還有各種各樣的福利,所以生產成本居高不下。

    在沒有日本人攪局的時候,歐洲人把設備賣貴一點,別人也沒辦法,隻能捏著鼻子認了。現在日本人跑來推銷廉價設備,歐洲人如果還堅持原來的高價,市場可就全被日本人撬走了。但如果跟著日本人一起降價,歐洲企業能夠拿到的利潤就要大幅度縮水,一幹股東、高管、白領、藍領啥的,都等著分錢,利潤少了,企業怎麽向他們交代呢?

    中國企業的出現,給了歐洲人一個啟示。既然日本人能夠來撬我們的市場,我們為什麽不鼓勵中國人去撬日本人的市場呢?中國的勞動力成本更低,如果在低端裝備市場上和日本人幹起來,日本人應當是會非常狼狽的。低端市場是日本企業的提款機,一旦這個市場出了問題,日本企業就沒有足夠的資金來支持它們在高端市場上的競爭,歐洲企業就能夠收複失地,重新回到吃香喝辣的美好生活中去。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