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重工

第五百一十九章 對曆史負責的精神(1/3)

    京城,石化設計院。

    “馮,我給你介紹一下,這是設計院的康院長,是咱們國家第一代搞乙烯裝置的專家,學術權威。可以這樣吧,現在國內搞乙烯裝置研究的,有一個算一個,都是康院長的學生,甚至是學生的學生。康院長,這位是我們裝備工業公司的總經理助理馮嘯辰同誌,他是社科院沈榮儒教授的學生,經濟學家。”

    在設計院的一間辦公室裏,吳仕燦熱情地在給馮嘯辰與一位50來歲、學者模樣的人做著相互介紹。這位學者名叫康海東,是石化設計院的副院長,老牌乙烯專家。吳仕燦很多年前就已經認識康海東了,不過打交道比較頻繁還是最近這一年多的事情。對於康海東的學術地位,吳仕燦是非常尊重的,但對他的合作態度,吳仕燦就頗有一些腹誹了。

    兩年前,國家啟動了60萬噸乙烯裝置國產化的項目,提出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設一座60萬噸乙烯裝置,形成大型乙烯的建設能力,再在此基礎上推進更多的乙烯建設項目。按照此前已經形成的模式,國家財政把資金直接撥付給裝備工業公司,委托裝備工業公司作為項目的總承包,對最終的結果負責。裝備工業公司則要把項目拆分成若幹個子項目,在國內尋找分包企業委托建造。

    吳仕燦原來就是做化工出身的,聽這項工作後,他主動請纓要求負責組織乙烯裝置的設計任務。是負責,並非指由他帶領一幹技術員親自去畫圖計算,而是由他去聯係國內設計機構完成裝置的設計工作。

    國內乙烯裝置設計能力最強的機構,就是這家京城石化設計院。他們曾在60年代設計過中國的第一套乙烯裝置,雖然隻是年產5000噸級的型裝置,但形成的技術積累是非常可觀的。70年代,順應全球乙烯裝置大型化的發展趨勢,由國家計委牽頭,組織了年產11萬噸乙烯裝置的技術攻關,其中裝置設計方麵的任務,也是由石化設計院承擔的。

    那一次的技術攻關,並沒有取得預期的成果。中國在化工設備方麵的技術積累,主要來自於50年代蘇聯援助的156項重點工程,經過0年時間,這些技術已經顯得陳舊。而因為曆史的原因,國內科研機構與國外的技術交流嚴重不足,技術人員們的工作幾乎就是閉門造車,最終铩羽而歸也就不令人感到意外了。

    這十幾年,國家執行改革開放的方針,一方麵從國外大量引進先進技術,另一方麵則派出人員前往國外學習取經,各研究機構的技術水平已經與過去不可同日而語。對於裝備工業公司委托的大型乙烯裝置設計任務,石化設計院還是有足夠的底氣來承接的。

    吳仕燦這些年一直在搞科研管理工作,對於國內各機構的技術水平都有所了解,他選定石化設計院來負責乙烯裝置設計工作,也是看中了石化設計院的能力。在他最初與康海東聯係的時候,康海東以一種胸有成竹的態度,揚言半年完成理論設計,一年拿出設計圖紙,讓吳仕燦大為感慨這位老朋友的氣魄。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