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重工

第五百一十八章 不當家不知柴米貴(1/3)

    不當家不知柴米貴。搞工業真是一件燒錢的事情,馮嘯辰現在是深深地體會到了。

    前一世的馮嘯辰不是沒見過大錢,國家搞大飛機,一投就是1000多億,搞集成電路,又是1000多億。在那個時候,幾十億的金額對於國家來隻是一筆“錢”,甚至有哪個城市搞個什麽產業振興計劃,投入都是論百億計算的。

    可在0世紀90年代初,中國就沒有這麽富裕了。整個國家的GDP也就是萬多億元人民幣,財政收入500億,要像灑胡椒麵一樣灑在國防、教育、衛生、支農、扶貧、治安、行政等方麵,最終落到科技上的投入還不到00億元。而這00億,也不是能夠全部拿來做實驗搞研究的,而是要支付整個科研係統的人頭費、行政支出,可想而知,實際用來研發某項技術的錢還能剩下多少。

    財政拿不出錢,於是隻能鼓勵各單位“創收”,學校開各種培訓班賺錢,醫院把科室承包出去賺錢,科研院所沒啥賺錢的手段,就拿一幢辦公樓出來租給外麵的公司,收點租金改善一下職工的生活。後世有些批評家站在道德高處,指責當年的各級部門把各種民生事業都搞成了“產業化”。毫無疑問,這種指責的理由是非常高大上的,可惜缺乏了一點曆史常識。199年的中國,如果不搞產業化經營,恐怕學校裏的老師、醫院裏的醫生都已經下海謀生去了,哪還能留下什麽人才。

    裝備工業公司麵臨的情況,也是如此。作為承擔重大裝備研發任務的機構,裝備工業公司要組織全國的企業和科研機構開展各種技術攻關,這些攻關無不需要海量的投入。而裝備工業的研發,動輒就需要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周期才能看到成效,誰能夠負擔得起這樣的長期投入?

    馮嘯辰在裝備公司裏最出彩的地方,就在於他擅長賺錢。用吳仕燦他們開玩笑的話,馮嘯辰幾乎是鑽進錢眼裏去了。以往重裝辦向科研單位下達研發課題,基本上是扔下錢就不管了,根本不會考慮什麽成本收益之類的。自從馮嘯辰倡議建立裝備工業基金之後,科研在重裝辦以及後來的裝備工業公司就成為一項需要計算利潤的活動。馮嘯辰要求技術處在發出每個課題的時候,都要強調課題研究必須能夠轉化為生產力,要形成專利技術。他還特別要求研究人員在突破一個理論難點之後,不得擅自發表學術論文,必須先將研究形成的專利提交申請之後,才能公開結論。

    早些年,中國有很多科研成果都曾經犯過這類錯誤,那就是研究人員缺乏經濟意識,有一點新發現就趕緊寫文章發表,西方企業受這些文章的啟發,開發出了實用技術,並申請專利。等中國人要使用這項技術的時候,才發現自己已經不是技術的所有者,不得不向國外支付高昂的專利費用。

    出現這種情況,當然不能歸結於中國的科研人員智商不夠,低智商的人是不可能搞出創新成果的。中國的科研人員之所以不重視科研專利,在於科研院所與企業之間沒有形成經濟聯係。科研人員不了解企業的需求,企業也不知道科研人員在搞什麽研究。好不容易有一項成果能夠在企業中得到應用,相關的科研人員非但拿不到報酬,還要承擔去企業指導技術應用的工作,等於憑空添了一番麻煩。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