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心絞痛

第30章

奇怪的是,在孩子從幼兒園到大學的成長過程中,孩子沒有了蹤影,在所有的環節,都沒有孩子的意見。好像在這個成長過程中,孩子始終保持在三歲,沒有長大。家長會說,孩子不懂。是,孩子不懂,但大人就懂嗎?孩子不懂,也是因為家長包辦一切,事實上將信息對孩子封閉的結果。退一萬步說,即使孩子不懂,他們就不是個人嗎?至少得問一聲:孩子,你想做什麽?現在大學裏,不喜歡所學專業的人,越來越多,很多學生混日子,甚至起碼的課業都不完成,不及格乃至退學都不在乎,反正是給父母學的——強勢的父母意誌,在忽視了孩子的意誌的同時,也壓扁了孩子的上進心。 我相信,就像許多家長說的那樣,這樣包辦孩子的成長,是出於愛。但是,這種愛,實在過於專製,甚至專橫,不僅造成了孩子無法承擔的重負(心理負擔),而且使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變得脆弱異常,毛病多多,或者自閉,或者頑劣,即使是好孩子,也意誌力薄弱,很多孩子對一切都接受,從不知道質疑;很多孩子對什麽都不滿意,卻沒有自己的意見。這樣的成長,就像一棵小樹,始終長在大樹陰影下,安逸,卻始終長不大 群體性乖戾的傳統 中國人喜歡紮堆,一旦成群結隊,舉止有時就會有點乖張,一起歡樂的時候不是沒有,但一同憤怒或者同仇敵愾,甚至假裝同仇敵愾的時候,往往更多。當今之世,紮堆起哄的機會不多,往往很隨機,而且不合法,官方稱之為“群體性事件”。多少有點合法的,是針對外國的事兒,舉著愛國主義的旗幟,理直氣壯,官方即使想阻攔,也顧慮多多。網絡時代,按道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應該加強,彼此了解增多,但實際上卻未必,人們上了網,了解的機會多,誤會的機會也多,更要命的是,樂於在網絡溜達的人,在現實生活中反而不樂意見人,彼此隔膜更厲害。 現實中的乖戾,往往跟網上的暴烈行為有著密切的關係,隻要某人某事大夥看不上,被揭發出來,就一陣叫打喊殺,如果成了陣勢,接下來也許就是“人肉搜索”,非得把這個人的聯係方式和家庭住址曝光而後止,到了這個階段,就是現實中的直接行動——直接的暴力,從打爆電話到門口潑糞,不一而足。反過來,不管行為多麽惡劣,隻要網上沒多少人呼應,少數幾個激憤者無論多麽激憤,多半沒機會采取下一步行動。 暴力,需要群威群膽。 有的時候,這種網上和現實的聯動,往往會得到另外一些人的讚許,認為是伸張了正義,比如對虐待小動物者的聲討,對負心漢的壓迫等等,網裏網外,大家喝彩。不過,這種伸張正義,即便有所謂的正當理由,行動上卻難免沾染暴力,就算行為不良者(如果確實能定罪的話)得到懲罰,也未免以暴易暴,當時雖然解氣,但難免會有後患。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