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裂變軍閥與五四

第1章在親日與賣國之間(3)

根本沒有嫡係武力,即使所謂親信如張敬堯和倪嗣衝都不大給他練活的段祺瑞,居然要憑借著這樣一支四分五裂的隊伍,對南方用兵,實現統一,不啻癡人說夢。這樣的武力統一,除了南北之間無謂的戰爭,以及這場戰爭對波及地區的兵燹之災,毫無意義。無疑,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對於作為戰場的湖南,是一場巨大的災難。湖南人編的《湘災紀略》說戰爭造成“死亡枕藉,廬墓為墟,戎馬所及,決無完土”。當時的中國的軍隊,大體未脫清朝舊軍隊之積習,在自己家鄉,還能有所收斂,出省作戰,每每胡作非為。入湘北軍,張敬堯和張宗昌的部隊,紀律尤壞,戰時燒殺淫掠,駭人聽聞,停戰了,依舊擾民。湖南被南北客軍來回拉鋸,其荼苦無以複加。 其實,到了吳佩孚罷戰,跟南方簽訂密約之際,段祺瑞和徐樹錚等人已經對戰事之不可恃,有所覺察,編練參戰軍,訓練自己的嫡係武力,就是應對之策。然而,這種在吳佩孚和曹錕看來的卸磨殺驢的舉措,反而更加刺激了吳佩孚和曹錕的離心,這邊廂參戰軍未及練成,那邊廂曹、吳已經反心陡長了。 段祺瑞的武力統一,未及半途,就變成了舉國痛詆、國際聲譽也很差的雞肋之舉,以至於被安福俱樂部捧出來的總統徐世昌上台,也得重開南北和談。這樣糟糕的武力統一,跟日元借款這種賣國行為聯係在一起,使得段政府的賣國,更加罪惡昭著,盡管,段祺瑞的初衷,倒真的可能是為了救國,而非賣國。 當然,把段祺瑞、徐樹錚以及曹、章、陸,從親日推到賣國之境的,其實是跟西原借款有關的若幹中日密約有關。說是密約,但是那時的中國,沒有秘密,這邊剛簽字,那邊風就透出來了,說它們密,委實枉擔了虛名。但是,密約這種形式,卻陡然增加了中日間存在貓膩的坊間猜想。 有關這時期的中日密約,主要有兩個東西,一是有關山東鐵路以及延長線濟順和高徐線的若幹換文,一是應對俄國事變的若幹中日軍事協定。關於濟順和高徐路的換文,國內比較晚近的研究,依然認為這是段政府架不住西原借款的誘惑,出賣了連二十一條交涉時都未曾讓步的兩路敷設權。可見當初,國人對此事的疑慮乃至憤怒有多大。顯然,我們仔細審視有關兩路的換文,發現並沒有出讓“敷設權”這回事。首先,兩路是由中國政府組織的修路公司,跟日本民間銀行簽訂的協議,由“日本資本家”出麵,是得到日本政府確認的。其次,修路的款項,由中國政府發行債劵解決,言下之意,日本銀行的借款,是用於購買中國的鐵路債劵。其三,換文僅限於借款,沒有其他附加條件,更沒有就敷設鐵路有任何承諾。至少按條文推理,兩路的敷設應該跟借款無關。因此,一直研究中日關係,而且對皖係向無好感的王芸生才會得出結論,認為“此項換文在當時言之,比較於中國有利”。 但是,關於山東鐵路,也就是膠濟路的換文,卻另當別論。雖然說,日本已經占了這條路,而且,在二十一條的談判中,中國方麵也承認了既成事實,但這一切都屬於被逼無奈,在國際上,尤其是英美方麵,對此也是了解的。一般來講,作為一個無力反抗強權侵奪的弱國,其外交的基本原則,是不能對即成的侵奪予以認可。正如有的研究者所說的那樣,這種換文,等於是變相肯定了日本對膠濟路的控製權,以及日軍占領青島,以及在濟南存在的合法性。而換文的文末,用曹汝霖的話來說,還加上屬於例行外交辭令的“欣然同意”字樣,則給了巴黎和會上英美以否定中國提案的借口。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