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北宋末年

第二十三章桃源內u的鋼鐵廠

楊明給了那些打鐵工藝的師傅們一個任務,就是尋找這個地域的所有他們知道的礦物,楊明自會重重有賞,這一搜還真找到還真的找到了。工夫不負有心人。長石、苦硝、方鉛礦、閃鋅礦、綠鬆石、琥珀、雲母、硫磺…… 楊明還分門別類地擺了一間房。 楊明的目標是開辦全球第一家超級的鋼鐵廠,有了這個,對於楊明的大業就是第二步了 木材搬進窯後,在一樓的火嘴處點火,二樓窯中木材被火炙烤,木材中的水分蒸發,混合其他揮發物,形成灰白的冷煙,因為溫度不高,從煙囪中冒出後並不向上升去,而是平著沿地麵擴散。 溫度漸漸升高,此時一樓的煤炭已經燒盡,二樓窯內木材自身開始氧化發熱,如果有一雙透視眼就能清晰地看見,木質材料發生熱分解反應,其組成開始發生了變化。其中不穩定組成,如半纖維素發生分解生成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少量醋酸等物質。 木材自身分解發熱把窯內溫度推到了最高點,大約攝氏400度,木質材料急劇地進行熱分解,木材表麵有粘稠的油狀物流出,那是反應生成的大量醋酸、甲醇和木焦油,時不時的還會鼓起一個氣泡,這是甲烷、乙烯等可燃性氣體,它們在爐內缺氧的環境下緩慢燃燒,釋放熱量、保持窯溫。 工人們早就可以離開幹其他的事,反正木材會自己慢慢反應,不需要人為幹涉。 視木材濕度、厚薄,12-24小時後準備出窯。學徒們堵住了窯頂的煙囪,本來煙囪很小,窯內就是在非常缺氧的環境下反應,這下徹底堵住了氧氣,窯內氧化反應就慢慢停下來,窯溫逐漸變低。 如果急用,可以早點開窯,再往燒成的木炭上澆水;如果不急用,可以等它在窯內自然冷卻到攝氏一百度以下,再開窯。 可用於冶煉優質鐵料的木炭,就這樣燒成了。它的炭含量極高,磷、硫等雜質含量低,還原性強,還具有疏鬆多孔的結構,在高爐煉鐵中比焦炭更加優秀。 空地上,東邊堆著四五丈高,一大堆的黑乎乎木炭;西邊堆著三丈多高,一大堆棕褐色帶著星星點點黃斑的磁鐵礦石。 鐵匠王老大主持下,一座肚皮寬大,頸部逐漸收窄,外觀有點類似景德鎮花瓶的高爐,在這片鋼鐵廠離河岸不遠的位置,沉積岩台地的地基上樹立起來了。 哪個穿越者回到宋代,想通過“發明”高爐煉鐵來撈第一桶金,他一定會活活氣死的,因為高爐早就普及了。 北宋元豐年間,朝廷軍器監在汴河兩岸架設高爐,煉鐵的紅光映日,晝夜不息。生產的高峰期,僅華北地區年鋼鐵產量就達到了15萬噸;要知道,大英帝國在整整七百年後才達到7.6萬噸的鋼鐵年產量,那時候它已經開始了工業革命。 整個宋朝期間,包括了北宋初年和南宋時期國土麵積狹小,包括了戰亂時期生產遭到破壞的不利因素,居然能達到3.5-7萬噸平均鋼鐵年產量! 南宋時期福建鋼鐵產業發達,有的大型高爐,一次就可以冶煉上萬斤生鐵;馮火山作為船場的鐵匠把頭,也曾主持一次性澆鑄千斤大鐵錨。 高爐的建造並不複雜,五十年代末的“大躍進”,號召全國人民煉鋼鐵,甚至有的小學學生、生產隊村民、副食品商店售貨員都組成一個個煉鐵小組,建造高爐來煉鋼煉鐵。 那些高爐的技術水平大約也就和宋代差不多吧,理論上是能夠煉鐵的,但是技術掌握不過關,所以大多不了了之。 就這樣楊明的第一家鋼鐵廠誕生了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