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隱士的前半生

第五百九十五章 大道無形處(2/5)

    問:淨土宗作為一個專門的宗派,它是什麽時候產生的?

    答:大約在魏晉時期,在廬山東林寺,當時幾位著名的佛教大師共同起誓開山立派。其主要原因是,感歎在末法時代,沒有得道高僧的指引,自修太困難,必須借助佛力,才能到達彼岸。其理論依據是根據阿彌陀佛的大願:隻要稱念其佛號者,願助其往生西方,到達極樂。但這個西方世界,並不是成佛成道,隻是一個中轉站,因為那裏有阿彌陀佛駐世,所以永不退轉,成佛成道隻是時間問題。況且,西方極樂,比人間幸福多了。所以這就是擺脫生死可靠而安全的彼岸。

    問:據我目前觀察,淨土宗是中國當今流傳最廣的佛教宗派,為什麽?

    答:因為入手更簡單。打個不恰當的比方:隻要你動嘴,念一聲佛號,死後就可進入西方極樂。用季羨林的法:堂門票券最便宜。一個便宜三個愛,所以流傳最廣。但其實,它入手雖然簡單,但修成卻極為困難。所以,念佛者眾、往生者寡。

    問:淨土宗與其他宗派有何共同點?

    答:其實所有佛法共同的地方都是:心即是佛。心外求法就是外道。如果拿淨土宗與密教比較,你可以把佛號當成咒語,持咒成道。如果拿念佛與參禪比較,你要知道它們的共同要求是:一心不亂、連綿不絕、打成一遍。用淨土宗的話,就是:“一念萬年、萬年一念”。

    問:如何理解淨土法門?

    答:佛法的真諦不能用言語直接描述。但我可以通過與其它修法的比較來形容這個問題。從哲學上,如果本體是零,要接近本體,必須先達到一。由於認識的主體是心,也就是心必須先達到一的狀態。道家也讚同製心一處、無事不辦。“萬法歸一、一歸何處?”是禪宗的話頭,也是心歸一體的意思。如果能夠用一句佛號使心歸一,那麽,見道的基礎就有了。況且,長期念佛號和憶念佛的形象,從密教的意義上,在臨終的中陰身時就會受佛感應,靈體(如果存在的話)就會直接抵達他的世界。

    問:如何才能做到“一心念佛”?

    答:這就是個大問題了。當我們在寂靜時觀察自己的身心,就會發現我們的思維是如此的紛雜、我們的身體會如此的亂動,要束縛自己的身心是如此之難。你可以試驗一下,不要讓你打坐兩個時,就是讓你端坐在椅子上一動不動兩個時,你都受不了。我當兵時站軍姿,兩個時,最難受的不是腳麻手腫,最難受的是心裏憋屈。而且,我們的心思往往是沒理由地產生又沒理由的消失,自己控製不了。很多時候,你自己都不知道你下一秒會想到什麽。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深具信心,要堅信我自己可以做到。就像翻一座大山,沒有信心,就隻能在山腳徘徊。其次,要老實念佛,就是別的東西不要多想,一旦發現自己在想別的,馬上收回來,繼續念佛,全心全意,多次訓練,就可以打成一遍。第三,要將念佛形成下意識的習慣,需要久久為功,堅持不懈。要不然,臨終時就象蘇東坡一樣,意識不受控製時,佛也念不起來。第四,念佛到一定程度時會出現許多幻象,不要追隨不要妄想,還是一心念佛,才會達到慈福大師所稱:我把阿彌陀佛念來了。當然,我沒有修此法門,在於我當時不懂這些,而且,自己信心也不足。由於沒有親修,所以,念佛法門我也了解不透,隻能些常識,僅供參考。

    問:在我的印象中,禪宗是中國最本土化的佛教,對中國文化影響巨大,其主要原因是什麽?

    答:禪宗從達摩東來後,傳給二祖,至五祖,史稱祖師禪,以《愣伽經》印心。禪宗首先在中國文人中取得了巨大的共鳴。這是因為:一是禪宗破除了宗教的迷信色彩,絕對反對偶像崇拜、反對人格神,適合了中國儒家的傳統。中國從周代以來,就把鬼神崇拜拋棄出了正統領域,代之以祖先崇拜,也就是崇尚“人”而不崇尚“神”。二是禪宗主張以思想解脫的“悟”為中心,這與文人熟悉的認識方法極為近似,文人比較容易接受。三是禪宗提倡頓悟,即身成佛,這提供了現實超越的直接希望。四是雖然《愣伽經》體係複雜理論艱深,但文人思維發達,比較容易近似理解禪宗所描述的開悟境界。

    其次六祖改為大眾禪後,以《金剛經》印心,他本人的經曆編入《壇經》,他告訴世人,不僅一般農民都有可能悟道,甚至像他那樣不識字的人,也可以抵達真理,這給廣大民眾提供了一個偉大的榜樣和巨大的希望,使其迅速傳播開來。禪宗是佛教中國化的代表,也是人才輩出的法門,其對中國社會生活和曆史文化的影響不可估量。

    問:禪宗的風氣仿佛有魏晉談玄論道的缺點,況且如《指月錄》記錄的東西,也讓人無法捉摸,這是為什麽?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