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隱士的前半生

第五百七十六章 正確的起點(1/5)

    這裏睡覺的地方,簡直比原來在崇聖寺好太多。雖然有三十多個人,但占據了一排廂房,好像都是兩人間。還有獨立的廁所與沐浴間,設施如同簡化版的標準間。

    恰好,那個穿夾克的師兄,也跟我分在一個房間裏,整個房間的分配都是木江師兄負責的,這裏的規矩與別的地方也不同,木江告訴我們,平時少話,多念咒打坐,或者讀經,要不就是完成寺院安排的義務勞動。我的義務勞動,就是劈柴搬柴,而這位夾克師兄,是在廚房燒火。

    大概我們的工作是相互聯係的,所以才把我們分在一個宿舍吧。

    看得出來,這個寺廟是很有錢的。我們宿舍這主要是土木結構的房子裏,居然設有型的佛堂,當然掛的畫,也是活佛及其上師的畫像,從祖師到活佛,曆代畫像集成在一張畫上。下麵也有香爐及鮮花水果淨水供應,這個供奉方式,及相關頌咒,我們照著木江師兄學習,很容易就學會了。

    我在整理行李時,發現夾克師兄跟我最大的區別就是,他的行李特別多,各種零碎。鑒於要求我們少話,我們隻是互相介紹了姓名,他叫靖同海,我叫他靖師兄。

    當我拿著手機錄音做筆記時,他也很感興趣,問我能不能讓他也聽一遍,他自己也想把上師的教言記下來。我沒理由不同意,我記完畢後,讓給他記。我自己打坐,反複念誦今學到的咒語。

    如果你用咒語及打坐,還有對佛堂中上師的畫像進行禮拜的話,晚上這一點時間就被占滿了,沒有多少機會想其它的事情。這種占滿你精力的方式,讓會讓你少有雜念,睡覺會很香甜。盡管,靖師兄晚上有些微的鼾聲,估計他太累了點。但,影響不了我的睡覺。在部隊時,那些戰友們的聲音,可比他大多了。

    第二的法會,活佛是這樣開始的。

    “有人也許抱著打聽秘密、學到速成竅訣的心來的,恐怕大家要失望了。不是我沒有竅訣,而是你學不到。不是你不聰明,而是你沒基礎。各位,昨我講菩提心,也許有人問,這麽簡單的東西,怎麽講這麽多?我告訴你們的是,有幾個真正樹立了這個心呢?”

    “這就好比起點,是基礎中的基礎。如果菩提心真正樹牢了,那你就是菩薩了,根本不需要任何秘密和竅訣,你就是我的上師了。所以,今,我還是要從菩提心講起。”

    這話一出,我立即想到當年教過我的僧人們,他們何一不是苦口婆心地講這個發菩提心,因為,這是大乘佛教的基礎,並且,心即是佛。完整的菩提心,就是完整的菩薩,根本不需要修了。起點與頂點都在這裏,這就是所謂的大。

    如果昨上師的是個引子,今就是講的係統了。

    大乘菩薩的見解、修行、行為和結果,是菩薩道行人修行的方法和目標。我們都自以為是大乘行人,如果對這些都一知半解,修行就無從下手。

    社會上有很多人不願意進這個門,這是因為福報不夠、根基淺薄、機緣不成熟的緣故。而我們雖然願意進這個門,卻對菩薩的見解、修行、行為不看、不學;或者僅僅將之作為研究課題,雖然學了一點理論上的東西,明白了一些道理,卻隻會誇誇其談、紙上談兵,在行為上仍然是敷衍了事。如果這樣,則永遠也無法體會到佛法的微妙之處。

    所以,僅僅了解還不夠,還要從現在起,循序漸進地根據自己的能力去實踐。身體力行很重要,能否做到不是最強調的,關鍵是去做。走上這條道路以後,即使做得不是很圓滿,在發心和行為上也多多少少會有一些改觀。下麵,我將對這四個問題分別進行講解。

    菩薩的見解包含顯宗和密宗的見解。密宗的見解暫且不講。簡單而言,顯宗菩薩見解的基礎,就是深知所有的眾生都曾經是自己的父母。這個觀點在經書中也有記載,它並不是一種善巧方便,實際上就是這樣。無始以來,眾生在六道輪回的時空隧道中穿梭,曆經了無數次的生死輪回,所有的眾生都曾經無數次地互為父母,這是事實,不是修行的方法。所以,所有的眾生都曾作過我的父母。我們首先應該明白這一點。

    我們不能認為空性和大光明是菩薩特有的見解。空性和大光明雖然是菩薩的觀點,但卻不是菩薩所特有的、不共的觀點。這在經書中講過,阿底峽尊者也特別強調過。大、乘共同的法都講空性,隻是大乘的空性更深廣而已。聲聞、緣覺得四向四果,都以證悟空性為前提。從證悟空性方麵來講,大乘、乘並沒有本質的區別。有解脫道,就必須有空性,因為空性是通往解脫唯一的道路。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