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隱士的前半生

第五百七十六章 正確的起點(2/5)

    菩薩特有的、不共的見解,就是知母、念恩、報恩。這個見解的根源,首先就是要毫無疑問地明白:所有的眾生都曾經作過自己的父母;其次還要意識到,這些眾生在作我們父母時,與現在的父母一樣,寧可自己挨凍受餓、造作惡業,也要讓我們吃飽穿暖,對我們恩深似海;具有這些見解後修出的結果,就是無條件、無自私心地報答眾生、利益眾生。有了前麵的見解,才會有後麵的發心。這一係列的觀點是最關鍵的問題。

    證悟空性不一定有這樣的發心,除非證悟大乘的大空性等,才會生起利益眾生的心。聲聞、緣覺也講證悟空性,卻沒有這樣的發心。證悟空性大家都認為很了不起,實際上也確實很了不起,但這需要一個過程。有些修法前期很重要,後期不是那麽重要;有些修法後期重要,前期卻不是那麽重要。若想修學大乘法,首當其衝的,就是調整前期的發心,也就是要知母、念恩——思維眾生的恩德,思維的結果就是要報恩。

    在基督教等其他外道的教徒、社會上的很多團體以及普通人當中,有許多人都很有慈悲心:急人之所急,想人之所想,甚至為了別人而毅然決然地放棄自己的生命,這很了不起。看看這些根本沒有學佛的人之所作所為,我們捫心自問,自己能否做到?如果做不到,還算什麽大乘佛子?要知道,僅僅看看經文、念念咒語,並不一定是學佛。學佛就是佛陀怎麽做,我們就怎麽做。

    有的人學佛學了很多年,自以為學的是大乘佛法,但為了別人,甚至連名譽、錢財等身外之物都不能舍棄,更不要犧牲、損失自己的身體和生命。隻是在對自己沒有絲毫損失的情況下,才願意利益別人。這隻是表麵上的大乘,實際不是。如果隻考慮自己的今生來世也可以,但這隻能稱為乘佛法。如果這樣,就不能標榜自己學的是大乘佛法,就要勇於承認自己學的是乘佛法。

    如果要學大乘佛法,就要從內心做起,大乘佛法強調:在身口意當中,意是很重要的,行為以及言談等表麵形式並不是很重要。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不需要念咒、頂禮、供養等修行方式。當然,在有正知正見的基礎上,做這些能更有意義。如果沒有這些見解,做也總比不做好得多。但從大乘佛法的角度來講,僅有修法的形象並沒有太大意義。

    如果內心清淨,沒有自私心,完全為了利益眾生,即使外表上看起來是惡業,比如方便妄語等,也都是開許的。為了自己,即使去放生,雖然能使很多眾生受益,但也隻能稱之為乘佛法。在這些細微的問題上,我們要認真地去抉擇。

    證悟空性也是大乘的見解,但乘裏根本沒有的,就是知母、念恩、報恩這三個關鍵的見解。無條件地利益眾生,十分重要。大乘法有很多層次,願不願意舍棄自己的生命;或者退而求其次,願不願意犧牲自己很珍愛的東西或比較重要的東西,這是判別一個大乘菩薩的首要條件。隻要肯放棄自利、肯犧牲,不管犧牲的層次如何,都可算作大乘佛法。這是大乘佛法在世俗方麵的重要觀點。對於剛起步的人來,這個觀點尤其重要,在修行的前期,其重要性遠勝於空性。

    雖然空性很重要,但如果一個人僅僅修空性,卻不發菩提心,即使是為發誓成佛而修,哪怕是再殊勝的法,也不是大乘佛法。

    有的人認為,佛很了不起、很偉大、沒有過失、沒有痛苦、圓滿一切功德,所以我要做這樣的佛。雖然每口裏念誦:“為度化一切眾生而發誓成佛。”但心裏始終都是為了自己,這就不是大乘佛法。如果有知母、念恩、報恩的見解,有菩提心,不要修空性,即使磕一個頭都是大乘佛法。

    上麵這些見解容易了解,但僅僅在理論上了知並沒有實在意義。關鍵在於身體力行,這是最難的。有的人學佛時間很長,得到過很多灌頂、傳承,受了很多次菩薩戒。但是否曾做過、曾想過要無條件地利益眾生呢?如果有將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的念頭,就始終不是大乘佛法。我們應從內心深刻反省,審慎思維。

    藏地很多大德,如果沒有菩提心,連灌頂也得不到。如果沒有灌頂,我們修習的所謂密宗則如同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隻是表麵上的自欺欺人。妄想成佛?難於上青!

    雖然菩薩的見解不止這些,但最基本的,就是知母、念恩、報恩。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