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隱士的前半生

第五百一十五章 我們的道場(2/5)

    看慣了曆史的人,知道如何評價人的取舍。比如李自成造反,幾乎取得了全國政權,但還是失敗了。為什麽中國曆代農民起義,幾乎都失敗了呢?因為他們起義的目的,隻是為了吃飯,他們是逼上梁山的。

    當梁山有酒有肉有自由時,好漢們的心思就無法拓展了。沿襲舊有的思路,有人就想著招安。沒有比較的心,就沒有選擇的智,沒有比較與選擇的智慧,就無法找出新的長久的大道來。

    中國的革命,近百年來,幾乎把所有社會模式都試了一遍,最終選擇的結果,往往是比較與實踐得來的,最靠得住。

    小胡的缺點,就是沒有比較。

    “想什麽呢?你是想讓我倆多給小胡製造機會?”

    萬師兄低聲問到,有點不懷好意的狀態。

    “我還沒想到那裏去,我隻是想,這也是我們自己的道場,我們共同努力吧。”

    “怎麽淨往自己身上扯?”

    “我們解決問題了嗎?”

    這一句反問,把我跟萬師兄都愣住了。其實,我們是抱著解決問題的目的而來,但是,我們都沒有解決自己的問題。對於萬師兄來說,他要解決終極哲學的框架問題,必須深入了解佛法。因為據說佛法已經通達了這個問題,他自身沒有得到體驗。那智慧的光芒與無所不包的哲學境界,他沒有看見。

    他讀遍了世界上所有關於世界觀與方法論的經典,但無法說服自己,如何整體地看這個世界。如何整體地將個體自洽於一個哲學體係。如何圓滿而透徹地過好人生。他知道矛盾無處不在,但總想找到平衡矛盾的杠杆。

    而我呢,我想知道,佛法的最終結果,會帶來什麽樣的人生。或者說,有沒有實效,如果有實效,我就告訴妍子方法。如果沒有,我也要告訴妍子,不要浪費時間。

    所以,對於我來說,生與死的問題,神通與靈魂的超越性體驗,都有直接的用處。用我的努力與實踐,來給自己以及妍子的人生,開辟出一條不一樣的道路來,以不負青春。

    我們自己的問題都沒有解決。

    “你說得對,莊老師,我們自己也要把每一個活動當成道場。我這次擔任類似

    於導遊的角色,當一個佛學知識的啟蒙老師,這個責任其實是重大的。當然,也會遇到一些問題,我在想,如果我能夠說服一個不懂任何佛法或者哲學的人,那我就能夠說服任何學生。”

    他說得對,說服一個聰明人容易,說服一個不太聰明的人,很難。前幾年流行一個電視劇叫《士兵突擊》,裏麵有個許三多,認死理,很努力。班長有一次跟我談起他時,講了一句:許三多是個好兵,但一個連隊有幾個這樣的兵,指導員恐怕不好幹了。

    因為這種人,不太理解道理。無法通過比擬、邏輯、推導等所有理性的方式,來說服他。

    但這種人,往往能夠說出人世間最偉大的真理,或許是無意的,卻很讓人啟發。“有意義就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有意義。”

    模糊而深邃,如神啟一般。

    模糊的語言如同朦朧詩,在藝術上有一種整體的美感。當我們把精確的視角模糊時,會讓我們理解,我們所關心的事物,在整體的世界中,其實並沒有那麽重要。這是真理,反應真理的東西,自有一種大美,如果這種大美讓我們舒服,那就是至善了吧。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