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隱士的前半生

第五百零二章 生命智慧三(1/5)

    智慧與光,光與能量,能量與動力,動力與心願。這幾個概念反複在我的腦海裏打轉,總覺得有一種陰陽魚旋動的膨脹感。

    此時,已經進入傍晚看山看水的環節,沒有糕餅,沒有話語,我們三人同時愣在這山水之影的搖曳之中。

    遠處的街已經模糊,水光色連成一片。聲音偶爾到來也沒有擾動,一如這平靜的洱海,隻是靜靜地映襯著晚霞的。

    定在那裏的感覺,根本沒有情緒活動。明明聽得到身邊人的呼吸,但沒有他們存在的印象,與其是意識的錯亂和不完整,不如是判斷的消失。

    世界本來如此,何需勞神費力。

    “哼哼”一聲冷笑,把我驚醒了,從出神的狀態拉回的那一瞬間,還有點不太舒服。萬老師話了:“剛才,我們幾個,是不是已經到了絕聖棄智的地步了?”

    我想回答,但暫時沒有張口的動機。隻是隱約想起了一句話:欲辨已忘言。但是,那陶淵明前麵還了一句:此中有真意。但我沒有真意,哪裏還有語言呢?

    “我是不是傻了?”胡問到。

    這句話太貼切了,我終於忍不住開口。“就沒聰明過。”

    在後來的交談中,我們知道都有這種經曆。有時候好好的,思維與語言與行動都很活躍,突然間,腦袋劈叉,忽然斷電,不知身在何處,心在何方。完全失去線索,也不知道要找什麽,就愣在那裏。

    “原來你們也有這經曆,我以為,就我一個人,愛出神呢。”我到。

    “你把這叫出神?”萬老師問到。

    “是啊,我們老家,都這樣叫的。比如午覺睡來,人雖然坐起來了,眼睛睜開了,但不想動不想不想看不想想,這種呆滯的狀態,我們就叫出神。意思是,神不在了,就定那裏了。”

    “你是定那裏?”萬老師問到:“這跟錢師兄所的入定的現象,是不是一樣的呢?”

    “我不知道,以後問錢師兄吧。”

    “剛才萬老師一個詞,絕聖棄智,是老子的嗎?”胡問到:“絕對棄智,下太平。”

    “對,老子是這樣的。”我回答到:“但,那是的社會模式,不是的人本身的身心狀態。大致意思,下如果沒有追求聖人的心、追求智者的心,也就是,下人都安於平淡,下就太平了。假如從曆史上看,許多英雄豪傑出世,或者聰明人湧現,或者大聖人出來的時候,往往是下最不安定的時候,是壞事。”

    這個法,是有依據的。當然,因果關係,可能不是那樣。也許是因為下太亂了,需要治世之智者、安民之聖人來醫治這個下,所以,他們才出來的。

    當然,還有另一種因果。也許,人們都太愛當英雄,當聖人,想建功立業或者揚名立萬,所以造成下的不太平。這二者可能有互為因果的關係。

    比如中國的聖人,什麽孔孟老莊,在春秋戰國那樣動亂的時代。聰明的智者,比如孔明張良、陳平劉基,都在亂世中放光。也許,隻有那種亂世,聰明人的作用,才顯示得出來吧。在和平年代,再聰明的人,也沒機會展示影響曆史的能力。

    當然,這種社會模式的推論,不太適合於個體身心的形容。我到:“我們剛才的狀態,可能無法到達什麽絕聖棄智的高度,也許,隻是傻了一下。”

    “不對,這不太符合心理規律。”胡到:“人突然間的傻,是有原因的大致上分為幾類。第一,是生理因素。比如中風,是腦血量不足。還有暈厥,等。還有一種,外來物理刺激,比如電擊後,也會突然失去意識。還有就是打了麻藥,神經係統受到抑製,也有這種現象。第二,是心理因素,比如突然受到刺激,反應不過來。綿羊突然看到老虎站在麵前,嚇得不動了,就是這種情況。”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