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隱士的前半生

第二百二十一章 愛心的來源(1/5)

    我媽仿佛在跟我進行感恩教育,但我覺得這不算道德綁架。我對嶽母承諾時的話,出於真心,並不是因同情或者個人義務說的。

    當一個女人,盡其所能滿足你,用全部身心愛護你,作為一個男人來說,也是不可多得的幸運。我很滿足這種幸運,並以此而快樂。

    如果拋開那些道德、信用、愛情、心靈等形而上的層麵,單從女人對我的功用而言,妍子也是不可替換的。如果說喬姐是個調味品,她讓我嚐到了猛烈的女性味道。那麽小池就是我的主菜,廚師的藝術全在主菜裏,充滿創造和想象空間,主菜的集合就是火鍋。但妍子,卻是滋養我的白米飯,包含了大部分營養價值,是我日常活動能量的來源。

    白米飯是不可替代的,尤其是當我從缺少家庭關愛和安全感的經曆過來,我最需要的是抵抗饑餓的東西。

    我所缺少的,妍子大部分都能夠給我。

    我想起肯尼迪的妻子,對瑪麗蓮夢露說過的話,大意是:你可能成為他一時的戀人,但我,卻是他的習慣。

    妍子是我的習慣,盡管在這兩年多的時間裏,我的思想經常走神,我也做過好多錯誤的事,但妍子所帶給我的生活,讓我習慣於這種舒適而滿足的狀態之中。

    我想起了與二娃在一起的時光,那時的我,既沒有追求偉大的靈魂愛情的夢想,也沒追求世俗富貴的膽量。我們隻是想有錢吃燒臘,我們隻是想自由自在地過著不受貧困的、有尊嚴的、大眾般的生活。

    當你深陷泥淖,你不會妄想飛翔;你隻想爬出來,走在堅硬踏實的土地上。

    當然,沒有自己親生的後代,算是一個遺憾。但這並不是不可接受的,因為,後代隻是感情和基因的一種延續方式,但我更看重的是感情。敦煌老劉很少回四川祭拜自己的父親,因為從小喪父,缺乏感情。我也不記得我爺爺的墳墓,因為我沒見過他,也沒有感情。從感情而言,收養和親生,區別不大。

    人不能什麽都想要,得有取舍。隻要你最想要的東西,其它的都不算重要。

    對此,我想起了傳宗接代這個詞。這是一個騙局,是儒家思想在兩千年前留給我們的一個陷井。

    首先,我分析了這個觀念產生的時代及原因。在儒家推行的社會秩序中,是講究等級的,所謂“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這種等級在社會中的表現就是:禮。對於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樣的人生路徑而言,是專指士大夫而說的,至少這也是讀書人的目標。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當個順民就可以了。

    給老百姓飽飯吃,就是統治都最大的恩賜,老百姓是不配享有精神上的追求和待遇的。但是,隻求養活一個人,那人不跟豬一樣?所以,得給老百姓找一個精神上的出口,猶如沒有實際意義的奶嘴,給百姓以心理上的麻醉。

    這個奶嘴就是:傳宗接代。比如,你的價值,就是死後在祖先牌位之上。在父係傳統的遺毒下,男子才有傳承的資格,所以,生兒子是老百姓最大的追求了。與這配套的,還有家譜製度,宗族製度,繼承製度,婚姻製度,姓氏製度。衍生出一大堆東西來,許多人把它誤以為傳統文化的主體。其實,中國的傳統文化是道統法統組合成的正統,傳宗接代這類東西,連統治者自己都不太相信,這是用來給老百姓做樣子的,給老百姓偶爾吃飽了的精神,找點活幹。

    我們到支撐這套製度的因素中去考察,發現均不可靠。比如祠堂,現今一些農村,人們吃飽了,精神需求就來了,有的姓氏的人群就修建祠堂,企圖恢複祭祀先祖。但這個祠堂既沒有血統上的嚴格性,也沒有協調同族關係的社會功能。說它沒有血統上的嚴格性,就因為供奉的祖先,往往是不可靠的。作家兼民俗文化保護者馮驥才,在考察了大量的祠堂後發現,三代以上祖先的名字,錯誤就常見了,更莫說依托遠古的先人,也許基因上根本就沒有聯係。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