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癢

第13章(2)(1/2)

    北大近來很神氣,據說在《泰晤士報》的大學排行榜上,名次很是靠前,已經超過了東京大學。不過,北大的學生卻有一點兒小小的不愉快,因為他們美麗的校園裏,不時地傳出叫賣聲,而且未名湖畔,每到休息日,就擠滿了各式各樣的轎車,北大的情侶們,如果不趕早的話,已經無法在湖邊找到談情說愛的所在。用北大學生的話來說就是,三角地成了菜市場,未名湖成了中關村人民公園。奇怪的是,大家都知道,北大校園是有圍牆而且有保安的,有的時候,北大的學生出入,還會遭到盤查,那麽,那些賣的紅薯和那些不賣的轎車,是怎麽進來的呢?

    紅薯進校園是要有點兒關係,隻要在校衛隊或者後勤部門認識個把人就行,而轎車就更方便,隻要車足夠好,大抵可以長驅直入,如果肯給麵子在大門口站一站,多半是問路:“光華怎麽走?”或者“網球場在哪兒?”凡是在這種時候,門衛一般都受寵若驚地跑前跑後,詳加指點。如果正好趕上旁邊有位沒帶學生證而被攔在門外的學生,大抵是要怒火萬丈的,不過時間長了,學生們說他們早就不生氣了,碰上這種事,他們一般是笑。

    北大的神氣,其實比不過清華,都說是大清帝國北大荒,北大荒不荒,事態並不明朗,但大清帝國卻是真實的存在.而且發展壯大。作為教書匠,如果有幸到清華同行們的辦公室轉轉,多半是要受刺激的,相比之下,我們活脫脫是進了大觀園的劉姥姥。其實這不過是清華的小菜,到了清華的西門一帶,才知道大清帝國的確是大,那裏大半的地皮,是最近幾年清華吃進來的,包括一條馬路。這裏,一座座頂級豪華的高樓大廈拔地而起,巨大的鈦金屬結構和有色玻璃晃花了路人的眼睛,一問,都是商用寫字樓。看來,同樣是銅臭熏天,北大隻能將校園對商人開放,而且雜蕪其類,連小商小販都混將進來,清華卻粗手大筆,一上來就是招商引資的大動作,豪華的寫字樓,再配上清華的金字招牌(有這個招牌就會讓人以為是高科技,凡在清華園開的買賣,都讓人會有此聯想),非巨商大賈不能問津。

    世界上許多大學都花商人韻銀子,有的大學甚至就是商人興辦的,但是,出了錢的商人,除了在自己捐贈的大樓上留下名字之外,好像沒有聽說有誰能在大學裏橫衝直撞,更不消說出頭露麵了。即使這些人出現在自己花了大錢的學校裏,人們也不會多看他們一眼,除非他們本人是歌星或者影星。如果中國的大學是座金字塔的話,北大和清華,就是金字塔頂尖的兩顆明珠,新中國成立後,任何時代,兩校的聲望都是別的學校不能望其項背的,在今天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大躍進中,更是獲得了政府的大量資助,從此把其他學校徹底打入二流的境地,徹底消除了它們希冀取而代之的妄想。然而,我們在這兩個明珠校園裏所看到的,卻不是對學問的尊敬,而是對阿堵物的禮拜,在經過了十億人民九億商的熱潮之後,中國大學的重商時代終於到來了。外麵的人比較刻薄,他們稱我們的學校為“學店”。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