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癢

第13章(1)

嚴格首先要嚴肅。現在我們的研究生培養過程,實在是太隨意了。以我自己所在專業為例,博士生綜合考試,即國外的博士候選人資格考試,在很長一段時間裏都考這樣兩個問題,一是問你一個跟你想要研究的題目有關的問題,其二則是讓你談一下入學以來的體會。顯然,麵對這樣的考題,考生基本上是不用準備的。其次,嚴格是要講點兒學術性。我們的人文社會科學領域,長期以來一直都沒有統一的規範和準則。總是有人以意識形態上正確來遮掩自己學術上的隨意和武斷,甚至以這種武斷來評判他人,以學界法官自居。不少學術刊物,不僅有定時的宣傳任務,而且還必須留出一定的版麵,發表那些一開口就指導別人應該怎麽做的文章。事實上,我們的學術和政治宣傳一直是攪在一起的難兄難弟。學界如此,自然,我們的研究生培養,也就難以免俗。在我們的研究生論文,尤其是博士論文中,時不時地會出現某些理應出現在《人民日報》社論上的題目,比如經濟學的論文有“如何搞好國有大中型企業”,政治學的論文有“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國際政治的則有“如何防止某國對我國的和平演變”等,不一而足。 造成這種不嚴格的培養過程,原因有很多,但至少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這個過程不公開,基本上屬於暗箱操作。比較而言,研究生的招生,由於考生以及家長的關注,算是公開多了。每年告到教育部的研招案子不知凡幾,近來,我們的網上,有關研究生招生的揭底和討論也大有年甚一年之勢。以我所在的學校和專業為例,過去博士生的培養過程,綜合考試和開題報告,就是幾個博士生導師說了算,其中資格最老的導師更是一言九鼎,說過就過,別人根本別想置喙。後來我們成立導師組,把本專業所有的教師都放進來,培養過程讓大家參與,討論投票通過或者不通過,由於非導師的教師沒有導師之間那種互相牽製的利害關係,即我如果斃了你的學生,那麽就會擔心你斃了我的,說話就很膽大,而且大家都競相比著拿學術來說事,規範、標準,問題意識等都出來了。我這時候才明白,其實經過開放以來這麽多年的熏陶,大學裏的人們至少對於什麽是學術其實是清楚的,以前是因為沒有機會公開說,大家都在私下裏嘀咕。事實上,不僅教師,就是學生對於什麽是學術,老師中哪個是做學問的,哪個做得好,也是十分清楚的。像孫立平先生說的那樣,在一個係隨便問十個學生,肯定知道這個係教師中誰學問最好。那些安心混的學生,其實不是不知道什麽是好,隻不過如果能偷懶混過去,當然就會偷懶。所以,在這種近乎公開化的“過關”過程中,不僅被“槍斃”的學生的導師沒有話說,就是學生本人,也基本上是口服心服。 人文社會科學界長期以來缺乏學術共識,規範標準混亂,其實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學術不公開,總有那麽些人有意拉著大旗,遮蔽著陽光,使學術討論有名無實,讓南郭先生得以混跡於學界,甚至攀爬上去,當上學官,以學界意識形態看門人自居,從此自定規則,自做法官,弄得整個學界烏煙瘴氣。隻要把學術放在陽光下,大家充分討論,南郭先生就混不下去,先生混不下去,學生自然也就混不下去。 北大菜市場和清華寫字樓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