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癢

第9章(2)(1/2)

    國共兩黨的領袖們,已經握手言和,兩岸三通已經實現,當年炮聲隆隆的金門,已經成了兩岸自由行的一塊“飛地”,金門廈門之間,已經基本上恢複了傳統的聯係,當年打在金門的成噸的炮彈皮,成為金門人打製精品菜刀的材料,大陸的遊客,喝上一口金門高粱酒,呷上一口金門菜刀做出來的台灣菜,感覺很好。當年飛過來的炮彈皮,變成菜刀之後,再被大陸人帶回去。但是,當年從金門遊到廈門的林毅夫先生,依然無法踏上他的故鄉。

    說起來,林毅夫先生已經不是當年的林正義,他已經成了世界知名的經濟學家,北京大學著名的教授,即使跟台灣也有業務往來的世界銀行的副行長。這不僅是大陸的驕傲,也是台灣的驕傲。但是,在台灣某些人看來,林毅夫越是混得好,讓人就越是難以容忍,因為他是在那邊混出來的,本身就意味著某些別的含義,無形中有貶低了這邊的意思在。海峽兩岸的中國人,從本質上講,都是厚道的,但是碰到敵我問題的時候,往往就不厚道,不僅不厚道,還要相互廝殺,老話說,兄弟鬩牆,外禦其辱,但是,在很多的時候,我們往往隻做到了前半句,而忘了後半句。

    今天國共和解已經實現,從道理上講,意味著國共之間的內戰已經結束,兩岸的中國人,即使暫時還不能統一,但共同和平發展,卻是深入人心的共同要求,尤其是在當今世界金融危機的衝擊,更需要聯手合作一起抗拒。在這個時候,依然拒絕林毅夫回鄉祭祖,即使在所謂的法律追索期已過的情況下依然如此,這對於共同背負儒家倫理的一個民族而言,從道義上,也說不過去。可以看出,兩黨之間的戰爭,隨著兩黨領袖的握手,已經結束,可當年內戰的陰影,依然存在。但願,隨著兩岸交流的加深,陰影能夠逐步消解。

    官話焉得不雷同?

    網友爆料,河南開封和漯河兩地消防部門的兩份講話稿,居然高度雷同,除了時間、人物、地點有異之外,剩下的部分,幾乎完全一致,最可笑的是,開封的稿子,居然出現了“構建和諧平安漯河”的字樣。(2009年3月25日《新京報》)顯然,開封這邊的文抄公,電腦操作技術欠通,如此簡單的名詞替換都不會,露了破綻。但奇怪的是,這麽明顯的穿幫,既然是講話稿,作報告的首長和聽報告的眾多下屬怎麽沒有一個發現的呢?

    仔細一想,也很正常,像這樣的講話,在我們這塊神奇的土地上,各個官方機構,每年不知道有多少,多到了從起草人到講話人,再到聽講的人,個個神經麻痹,麻木不仁,沒有覺察,非常正常。別笑話開封的那位仁兄,其實別的地方也五十步一百步。但凡官麵上的文字,年複一年,日複一日,在時間縱向上高度一致,無非換換各個時期不同的口號。各個地方,各個部門,空間橫向上也差不多少,大同小異,把事情,時間、地點,人物一換,也沒有差別了。凡是官方的文字,隻要同一類別的東西,講話、報告、調查、匯報、文宣等等,肯定同一類別高度雷同,不雷同反而倒是怪事。這種現象,早在多少年前,就這樣了。當年毛澤東曾經譏之為“黨八股”,專門著文批評。可惜,從那時候起到現在,大半個世紀過去了,我們機關的八股作風,不僅沒有好轉,反而愈演愈烈。早先的時候,很多做秘書、幹事的人,囤積了若幹官方標準文字作為範本,領導需要什麽,翻出來比著來就行。現在有網絡了,範本網上到處都是,天下文章一大抄,不抄也等於抄。因為,即使你自己起草,最後發現也跟別人寫的沒什麽區別。聽說,此事曝光之後,開封那位“文抄公”,還受了處分,其實大可不必。這種抄法,從另一個角度說,其實是提高工作效率的一種方式,錯就錯在不該上網,兩邊撞了車,平自給網民添了些樂子。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